中国地方政府出售没收加密货币补充财政,引发监管与伦理争议
近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部分地方政府正在悄然出售因打击非法活动而没收的大量加密货币,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这一做法虽与中国自2021年起实施的全面加密货币交易禁令相悖,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地方财政吃紧的背景下,成为“临时解困”手段。
据悉,截至2023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持有约15,000枚比特币,价值约14亿美元。更广泛估算显示,中国整体持有约194,000枚比特币,价值约1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比特币官方持有国。这些数字资产主要来自近年来中国警方在打击网络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中查获的涉案加密货币。
由于国家层面严格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地方政府在处置这些资产时面临法律困境。为规避政策风险,地方政府通常委托民营企业在境外市场出售加密货币,所得现金再回流补充地方财政。例如,嘉分想等公司已协助地方政府出售了价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加密资产。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什指出,这种做法“严格来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现行的加密货币禁令”,只是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的权宜之计。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监管,地方政府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操作不透明,存在腐败和管理不善的隐忧。
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因加密货币相关犯罪涉案资金高达4310亿元人民币(约590亿美元),同比暴增十倍,相关案件对司法系统和执法部门造成巨大压力。仅去年,就有3000余人因涉加密货币洗钱被起诉。
业内专家呼吁,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数字资产管理和处置规范,甚至考虑设立类似“国家战略加密储备”的机构,以规范、透明地管理和利用这些特殊资产。
尽管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持续高压打击,但数字资产的技术特性和全球流通性,使得彻底封堵难度极大。地方政府在财政困境下的“灰色操作”,正暴露出数字资产治理体系的滞后与现实矛盾。未来,如何在严格监管与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将考验中国数字金融治理的智慧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