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印度《宗教财产法》修正案引发穆斯林群体强烈抗议与争议🔥80

Author: 环球焦点
Our take on Image@ news is .印度《宗教财产法》修正案引发穆斯林群体强烈抗议与争议 - 1
1 / 2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news.

印度《宗教捐赠修正法案》引发争议:少数社群内部支持与自治权担忧并存 ——达乌迪·博赫拉代表团感谢政府,其他穆斯林团体抗议“自治权被侵蚀”

2025年4月,印度《宗教捐赠(修正)法案》(Waqf Amendment Act)正式生效,成为该国宗教财产管理领域最具争议的改革之一。法案旨在通过数字化管理、加强法律监督和调整治理结构,解决长期存在的宗教捐赠财产(Waqf)侵占、管理混乱问题,但其对穆斯林社群自治权的干预引发了激烈争论。

达乌迪·博赫拉社群:支持“少数中的少数”权益 4月17日,什叶派分支达乌迪·博赫拉(Dawoodi Bohra)社群代表团会晤总理莫迪,明确支持修正案。该社群自1923年起便寻求豁免于宗教捐赠委员会管辖,认为其独特的宗教传统与财产管理模式未被主流穆斯林机构充分尊重。修正案允许特定社群申请豁免,并确保其在中央与地方宗教捐赠委员会中的代表权,博赫拉成员称此改革“实现了百年诉求”,尤其惠及“少数中的少数”。

争议焦点:非穆斯林成员介入与自治权平衡 修正案的核心争议在于治理结构变革:

  1. 委员会成员多元化:中央与地方宗教捐赠委员会必须包含至少两名非穆斯林成员,且取消原先“成员须为穆斯林”的限制。政府称此举可提高透明度,但批评者指出,印度教、锡克教类似机构仍由本宗教成员主导,此举存在双重标准。
  2. 法律裁决权转移:宗教捐赠法庭的最终裁决权被废除,争议可直接上诉至高等法院,且法庭中“穆斯林法专家”席位被取消。反对者认为这将削弱宗教法的适用性,增加司法干预风险。
  3. 政府财产确权:若政府土地被认定为宗教捐赠财产,地区收税官(Collector)有权重新调查并收回,相关记录将更新至政府档案。支持者称此举可遏制滥占土地,但农民团体担忧历史产权纠纷加剧。

抗议声浪:自治权与宗教法的博弈 包括伊斯兰学者联合会(Ulema)在内的多个团体已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质疑修正案违宪。反对者认为,政府通过“世俗化管理”名义侵蚀穆斯林对宗教财产的专属管理权,甚至可能将捐赠财产转为政府资产。国大党等反对党批评称,修正案将穆斯林“降为二等公民”,破坏1954年《宗教捐赠法》确立的社群自治原则。

改革成效:数字化与女性赋权成亮点 尽管争议不断,修正案部分条款获得跨党派认可:

  • 数字化管理:强制要求全国宗教捐赠财产登记电子化,实时监控交易与资金流向,防止非法侵占。数据显示,印度近5.9万处宗教捐赠财产遭非法占据,新规有望加速追回。
  • 女性代表权:地方委员会必须包含两名穆斯林女性成员,并优先资助寡妇、离异女性的职业技能项目。此前,女性在宗教捐赠事务中几乎无话语权。

结语:世俗化治理与宗教传统的拉锯战 莫迪政府强调,修正案“旨在服务公共利益,无关宗教”,但穆斯林社群的割裂反应凸显世俗化改革与宗教自治间的深层矛盾。随着最高法院受理相关诉讼,这场关于财产权、身份政治与法律主权的争论或将持续发酵。

(本文综合议会辩论记录、社群声明与法律文本分析,力求呈现多方立场。)


新闻背景延伸

  • 宗教捐赠财产定义:根据伊斯兰教法,宗教捐赠财产为永久奉献于宗教或慈善用途的资产,其收益用于维持清真寺、学校或扶贫。
  • 历史争议案例:泰米尔纳德邦某村庄因整村被划为宗教捐赠土地,导致农民无法出售私有土地;类似纠纷在比哈尔、北方邦等地频发。
  • 全球参照:印度拥有约82万处宗教捐赠财产,总面积相当于“三个德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财产管理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