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度炮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美联储独立性面临法律与政治的双重考验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对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抨击升级至白热化阶段。4月1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鲍威尔的免职刻不容缓",指责其利率政策"总是太迟且错误",并暗示自己拥有罢免权。这场冲突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扩张性政策与美联储独立性之间的深层矛盾,以及最高法院近年在行政权领域判例对央行治理结构的潜在冲击。
火力全开的政治施压 特朗普在连续三天的公开表态中展现出罕见攻击强度。他批评鲍威尔未效仿欧洲央行连续七次降息,称美联储报告是"彻底的灾难",并宣称"只要我想,他能立刻走人"。这种强硬姿态与其2018年任内施压美联储降息的模式如出一辙,但此次正值特朗普新关税政策引发通胀担忧之际——鲍威尔此前明确警告,现行关税规模"远超预期",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困境"。
法律迷局中的权力博弈 尽管鲍威尔强调"法律保障美联储独立性,主席非因正当理由不可撤换",但最新法律研究显示情况正在变化。康奈尔法律评论2024年8月论文指出,最高法院近年两次裁决削弱国会限制总统罢免权的法律基础。弗吉尼亚大学2025年1月研究进一步明确:当美联储行使"行政权力"(如监管执法)时,总统可能拥有宪法赋予的罢免权。不过,若国会将货币政策与监管职能分离,央行独立性或可存续。
经济现实与政治诉求的撕裂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制造政策悖论:一方面,对华商品加征25%关税推升进口成本,3月鸡蛋价格环比暴涨6%印证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美联储为遏制通胀维持高利率,导致房贷利率居高不下,直接冲击特朗普的选民基本盘。鲍威尔坚持"需等待政策效果明朗化",这种审慎态度与特朗普要求立即降息刺激经济的诉求形成尖锐对立。
全球市场屏息以待 彭博社分析显示,若特朗普尝试罢免鲍威尔,可能引发堪比1971年"尼克松冲击"的金融动荡。虽然鲍威尔任期至2026年5月,且据CNBC报道,前美联储官员沃什已建议特朗普勿干预人事,但总统持续的威胁言论已造成政策不确定性。欧洲央行同日宣布年内第七次降息,凸显全球央行政策周期与美国的分化趋势。
这场冲突的本质是行政权与央行独立性的百年角力。1913年《联邦储备法》确立的制衡机制,正面临"总统全权论"司法思潮的挑战。随着2025年美联储进入政策敏感期,其决策将不仅关乎利率高低,更将成为美国宪政体系韧性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