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边境事务专员托姆·霍曼宣布加强对“庇护城市”移民执法力度
庇护城市政策成为联邦移民执法重点
2025年7月21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任命的边境事务专员托姆·霍曼在最新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庇护城市”将成为未来美国移民执法的最优先领域。霍曼强调,这些实行庇护政策的城市实际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庇护”,联邦移民执法机构将增加在这些区域的执法行动。他指出,如果地方监狱拒绝与联邦移民部门合作,联邦政府将派遣更多执法人员进入社区和工作场所,直接逮捕相关移民。
庇护城市(Sanctuary Cities)指的是美国部分地方政府通过不配合联邦移民当局(比如拒绝非法移民拘留请求)的政策,旨在为无证移民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霍曼直言,“庇护城市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庇护。我再说一遍,庇护城市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庇护。” 他说,当前的执法策略将与国土安全部部长努姆密切合作,以兑现前总统特朗普解决庇护城市的承诺。
历史背景:庇护城市政策的兴起与争议
庇护城市的概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部分宗教组织和地方政府为逃避中美洲冲突和暴力的移民提供保护。随着无证移民议题逐渐进入主流政治,这一政策在2000年代后期迅速扩展。加州、纽约、新泽西等地市政府陆续通过了“庇护条例”,阻止地方执法部门直接协助联邦移民逮捕程序。
此举的初衷在于维护社区成员和警民关系,鼓励移民在遇到危机时主动求助警方,而不用担心因此被遣返。然而,部分批评声音认为,这种政策无意中为犯罪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降低了社会总体安全水平。
新一轮联邦行动:执法策略大幅调整
根据霍曼公布的新策略,移民执法局(ICE)将主攻不合作的庇护城市。对于拒绝配合的地方监狱,联邦将直接在社区、工作现场实施大规模逮捕行动,而不再依赖地方政府的协助。他强调,这一方案旨在遏制潜在犯罪分子的出狱风险,保障居民与执法人员的安全。
近期一起有关警察家属被袭事件让庇护城市政策再度成为关注焦点。霍曼借此指出:“如果我们无法确保犯罪嫌疑人在牢房中被移交,就不得不加大在社区的控制力度。否则,社区治安受到威胁,执法人员同样身处险境。”
未来,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据悉,移民执法局将优先在这些城市加强巡查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和拘捕率,确保涉案人员能在县监狱内被合法拘押和移交。
经济与社会影响:多方利益交错
庇护城市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层面带来复杂影响。在经济层面,无证移民在部分城市是劳动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体现在农业、建筑、服务等行业。大规模移民执法强化可能导致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用工短缺风险加大,间接推高部分商品和服务成本。
在社会层面,批评者认为庇护政策误伤社区安全,支持者则坚持保护移民家庭的基本人权。数据显示,部分庇护城市整体犯罪率并未因相关政策而显著上升,但特定案件的发生常被对立双方用作佐证各自立场。
警方基层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研究指出,无证移民若担心执法互动会被转交移民局,更不愿报案,这可能削弱整体治安信息获取与案件侦破效率。
区域对比:各地政策与执法力度迥异
美国城乡在移民执法上长期存有巨大分歧。以纽约、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型都市普遍积极推行庇护政策,而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保守州则与联邦保持密切配合,主张严格的移民控制。
例如,德克萨斯州立法赋权警方在交通拦查时核查移民身份,而加州则明令禁止,无证移民除非涉重大刑事案件无需担忧移交移民局。伴随新一轮联邦执法加强,这种区域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剧,部分城市甚至在应对过程中专门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为受影响的移民群体提供协助。
公共反应与未来趋势
随着执法政策的升级,社会反响不一。支持者强调公共安全与法律权威,认为这是遏制犯罪、维护秩序的必要措施。部分市民则对大范围移民搜捕表示关切,认为可能误伤普通移民家庭,甚至对城市经济造成长远影响。
此外,目前正值美国全国性大选季,移民与庇护城市政策势必成为两党博弈及社会讨论的焦点。专家认为,随着联邦政策走向与地方实践不断拉锯,美国移民执法体制一体化进程面临更多变数。各类利益相关方将通过法律、立法和社区动员等渠道积极表达诉求,推动政策进一步调整或细化。
展望未来:政策走向与持续影响
业内普遍预测,未来美国庇护城市的边界和执法细则将持续变化。“庇护城市”“移民执法”与“社区安全”相关议题,预计将成为各级政府政策设计和公众讨论的常态议题。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地区利益调整及全球移民趋势加剧,联邦与地方如何平衡执法与人权、经济与安全,将成为美国社会长期面对的重要考验。
不论政策如何演变,庇护城市的争议与影响都将持续牵动美国城市管理、社会包容与经济政策的走向。在移民潮与公共安全压力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相关各方的决策与行动,将继续被社会各界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