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再陷贸易战泥潭,白宫酝酿新一轮“救农”计划
【本报华盛顿综合报道】随着美中贸易战再度升级,美国农民正面临自201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境。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最高税率达104%,中国随即反制,将对所有美国产品征收高达84%的关税。美国农业出口再度成为贸易摩擦的“炮灰”,农民收入锐减,农业部门哀鸿遍野。
“每次总统说‘关税’这个词,粮价就要下跌。”美国全国非洲裔农民协会主席博伊德直言不讳。美国农民在定价上毫无话语权,市场价格由全球供需决定。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三大主粮价格持续走低,农民们苦苦支撑农场运转,许多人已濒临失业边缘。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回忆,七年前的贸易战曾让大豆种植户遭受毁灭性打击。如今,农民们被迫寻找新客户和新用途,但“要为一半产品寻找新买家,这种剧变绝非一夜之间能完成”。他呼吁政府摒弃筑墙加税的思路,回归互利共赢的自由贸易。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农业出口额为1430亿美元,进口则高达1630亿美元,十年来首次出现200亿美元逆差。美国农业部预计,下一财年逆差将进一步扩大至305亿美元。专家分析,贸易战、美元走强和进口增加共同导致了这一“惊人逆转”。
面对农民的愤怒与焦虑,特朗普政府正在酝酿新一轮农业救助计划。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证实,白宫正考虑通过农业部下属的商品信贷公司(CCC)为农民提供紧急援助。2018年首轮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政府曾动用该基金向农民发放了280亿美元补贴,但许多受损地区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本轮救助计划尚未公布细节,但据悉将包括直接补贴、贷款支持等多种形式。白宫内部人士坦言,随着贸易战波及范围扩大,涉及欧洲、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多国,农民所受冲击恐将更为深远,救助规模或超以往。
然而,针对“救农”方案,政界和舆论场上争议不断。批评者讽刺其为“MAGA社会主义”,认为政府一边高举自由市场大旗,一边却用纳税人的钱为贸易政策“买单”,本质上是对农业的变相国有化。共和党内部也有声音担忧,频繁的补贴和救助将削弱美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令农民对市场风险失去应有的警觉。
与此同时,中国已加速转向巴西等国采购大豆、牛肉等农产品。美国农民失去的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追回。中国官员更是放话,称中国有“吃苦”精神,愿意为国家利益承受阵痛,而美国农民是否有同样的韧性,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食物来源不该成为政治游戏。”伊利诺伊州第四代农场主克里斯·奥滕无奈表示。农民们渴望贸易顺差重现,但在关税与补贴的双重夹击下,美国农业正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