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2A协议:打破AI“巴别塔”,50+巨头共筑智能体协作新纪元 ——开源协议如何重构企业AI生态?
2025年4月,谷歌在Cloud Next 25大会上开源了Agent2Agent(A2A)协议,这项被业界称为“AI协作的HTTP协议”的技术标准,旨在彻底解决企业级AI智能体间的“信息孤岛”问题。首批支持者包括Salesforce、SAP、ServiceNow、Atlassian、LangChain等50余家科技巨头,覆盖从CRM到供应链管理的全场景企业应用。
协作革命: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模式”
当前,企业部署的AI智能体普遍面临“各自为政”的困境:财务部门的预算AI无法直接调用销售系统的预测数据,HR的招聘AI与项目管理AI的协作需手动桥接。A2A通过五大设计原则重构协作逻辑:
- 自然交互:支持非结构化协作,智能体无需共享内存或上下文即可沟通;
- 标准兼容:基于HTTP、SSE、JSON-RPC等协议构建,无缝集成现有IT架构;
- 企业级安全:内置OAuth2.0等认证机制,安全等级对标OpenAPI;
- 长任务支持:从秒级响应到跨天任务,实时反馈进度;
- 多模态交互:除文本外,支持音视频流直接传输。
技术架构:智能体如何“握手言和”?
A2A引入**“客户端-远程”双角色模型**:
- 客户端智能体:发起任务请求,协商交互方式(如语音、表单或视频);
- 远程智能体:通过JSON格式的Agent Card公开能力清单(如“可处理发票”“支持多语言翻译”),实现动态能力匹配。 任务执行过程中,双方通过Task对象交换上下文,最终生成结构化“成果物”(Artifact)。例如,当销售AI需要财务AI核准合同时,可直接调用其“合规审查”能力并获取带签名的PDF文件。
生态博弈:MCP、AGNTCY与A2A的“三国杀”
A2A的发布正值AI协作协议混战期:
- Anthropic的MCP:聚焦模型间上下文传递,更像“数据管道”;
- 思科领衔的AGNTCY:强调网络层安全通信,尚未形成标准;
- 谷歌A2A:定位为“应用层通用语言”,直接解决业务场景协作。 值得关注的是,谷歌在GitHub文档中明确A2A“与MCP互补”,而部分合作方如LangChain已同时支持两种协议,暗示未来可能出现“MCP+A2A”混合架构。
商业冲击:万亿级企业服务市场的重构
据参与A2A设计的谷歌云产品经理Michael Vakoc透露,协议已支持跨云协作,AWS和Azure平台智能体可通过网关接入。首批落地方案包括:
- 招聘自动化:HR智能体联动背调、薪酬分析、合同生成等模块,将Offer发放周期从7天压缩至2小时;
- 供应链危机处理:当物流AI检测到港口拥堵时,自动触发生产AI调整排期,并通知客户服务AI修改交付承诺;
- 跨系统审计:财务AI直接调取ERP、CRM、OA系统的原始数据生成合规报告,规避人工导出风险。
目前,A2A的GitHub仓库已开放核心协议代码,开发者可通过“能力注册中心”测试智能体互操作性。随着德勤、普华永道等咨询巨头加入,协议有望在2025年内覆盖全球2000强企业60%的AI部署场景。这场由谷歌主导的“AI协议战争”,或将重新划定企业服务市场的权力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