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賣出非法所得加密貨幣 補貼財政壓力惹監管爭議
中國自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以來,地方政府卻悄然將查獲自非法活動的比特幣等加密資產變現,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據多家媒體4月16日報導,中國現時持有約194,000枚比特幣,價值約16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國家級比特幣持有者。
地方政府變現手法曝光
由於國內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地方政府無法在本地市場直接賣出這些資產。據路透社及多家區塊鏈媒體披露,地方政府普遍委託民間科技公司,透過境外交易所將加密貨幣兌換成現金,再經由銀行系統轉回地方財政帳戶。例如深圳的嘉分享公司,自2018年以來已協助江蘇多地政府賣出價值逾30億元人民幣(約4.08億美元)的加密貨幣。
財政壓力與法律灰色地帶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地方財政壓力倍增。去年因加密貨幣相關犯罪查獲的資金高達4310億元人民幣(約590億美元),涉及案件數量及金額均創新高。僅2023年,地方政府因各類處罰與沒收收入達3780億元人民幣,較五年前增長65%。查獲加密貨幣成為地方財政「及時雨」,但亦暴露監管漏洞。
監管真空引發爭議
目前中國缺乏針對查扣加密貨幣的統一處置規範,導致各地操作手法不一、透明度低。多名法律界人士憂慮,這種「權宜之計」不僅與中央禁令相悖,更可能滋生腐敗,甚至鼓勵更多犯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實教授直言:「這種處置方式,嚴格來說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現行的加密貨幣禁令。」
有律師建議,應由中國央行統一管理查扣加密貨幣,或仿照美國建立國家級比特幣儲備,甚至考慮在香港設立主權加密基金。
市場與國際影響
中國大規模拋售比特幣,對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帶來潛在波動。業界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既反映中國對加密貨幣的複雜態度,也顯示在中美博弈下,中國不排除將數字資產作為戰略資源。
結語
中國地方政府在禁令與財政壓力夾縫中,選擇變現查扣加密貨幣,暫時緩解經濟困境,卻引發監管、法律與道德多重爭議。隨著加密貨幣犯罪日益猖獗及資產規模持續膨脹,如何制定明確、透明的處置規則,已成為中國金融監管的新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