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無情》:加蘭與門多薩聯手打造伊拉克戰爭的沉浸式噩夢 ——A24新片《戰火無情》以極致聲效與寫實戰場震撼影壇,技術成就背後叩問戰爭本質
2025年4月,由《人造意識》導演艾力克斯·加蘭(Alex Garland)與前海豹突擊隊員雷·門多薩(Ray Mendoza)共同執導的戰爭片《戰火無情》(Warfare)正式上映。這部改編自門多薩親身經歷的電影,聚焦2006年伊拉克拉馬迪戰役中一場真實軍事行動,以近乎紀錄片的真實感與突破性的聲效設計,被譽為「繼《拯救雷恩大兵》開場後最令人窒息的戰爭片體驗」。
真實重現戰場:從記憶碎片到1:1場景重建
影片取材自門多薩所屬海豹突擊隊在2006年11月19日的作戰經歷,劇本完全依據當事人口述記憶編寫。為還原拉馬迪街區,劇組在倫敦博文登片場搭建等比例場景,精確複製建築佈局與戰場環境,甚至連牆面彈痕位置都經過考證。演員群包含威爾·普爾特(Will Poulter)、約瑟夫·奎因(Joseph Quinn)等新生代演員,其中科斯莫·賈維斯(Cosmo Jarvis)飾演因傷失去左腿與聲音的士兵艾略特·米勒——角色原型正是門多薩的戰友,片尾亦特別向其致敬。
聲效革命:子彈呼嘯與爆炸後的耳鳴
《戰火無情》最受矚目的技術突破在於聲音設計。奧斯卡得主格倫·弗里曼特爾(Glenn Freemantle)利用抽象化的音效處理,模擬士兵遭遇爆炸後的聽覺受損:槍聲從尖銳轉為悶響,對話聲被淹沒在耳鳴般的低頻噪音中。YouTube影評人形容「爆炸場景的突發音效令人本能閃躲,IMAX版本更將此效果推向極致」。芝加哥影評直指「這是一部必須在杜比影院觀看的電影,否則將失去一半震撼力」。
反類型敘事:等待與突襲的張力拉鋸
與傳統戰爭片不同,《戰火無情》刻意淡化英雄主義敘事,近半篇幅聚焦士兵在任務前的漫長等待——檢查裝備、反覆確認戰術、無止盡的焦慮沉默。《大西洋月刊》指出,這種「反高潮」手法迫使觀眾直面戰爭中最真實的折磨: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崩潰。紐約時報批評其「缺乏戲劇性對白與傳統情節架構」,但Slash Film網站讚揚此舉「撕碎戰爭片的娛樂外衣,還原殺戮本質」。
導演視角:從虛構未來到歷史傷痕
加蘭過往作品如《滅絕》與《內戰》多以科幻隱喻探討人性異化,此次他退居輔導角色,讓門多薩的戰場記憶主導敘事。門多薩受訪時強調:「這不是政治聲明,而是讓觀眾用士兵的眼睛見證戰爭——混亂、無序、充滿無意義的犧牲」。片中一段長達十分鐘的救援戲,受傷士兵的慘叫聲持續不間斷,被BBC形容為「挑戰觀影耐受極限的聲景實驗」。
爭議與共鳴:當戰爭電影不再浪漫
儘管技術層面廣受好評,部分評論質疑影片過度追求感官衝擊,導致角色刻畫單薄。對此,加蘭在芝加哥首映會上回應:「我們刻意避免人物背景故事,因為在真實戰場上,士兵們也互不了解彼此的人生」。當前以哈衝突與烏克蘭戰事的國際局勢,更讓這部「去政治化」的戰爭片意外成為時代鏡像。
作為2025年最具話題性的戰爭片,《戰火無情》以極端寫實主義撕裂類型傳統,其技術成就與道德叩問,勢必在影史留名。當奎因飾演的士兵在廢墟中嘶吼「我想回家」,觀眾席間響起的啜泣聲,或許正是對反戰命題最直接的回應。
(報導撰寫基於截至2025年4月15日之公開資訊與影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