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與柬埔寨邊境衝突升級 千年聖廟爭議再起
邊境火線重燃:巴普昂寺區成焦點
2025年7月23日,泰國與柬埔寨因圍繞爭議邊境地帶的激烈衝突而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這場爭議焦點正是屹立近千年的巴普昂寺(又稱帕威夏廟),這座供奉濕婆神的高棉律宗寺院自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便成全球矚目的文化遺產。而今,這一古蹟卻再次成為兩國邊境紛爭的火藥庫。
歷史紛爭根由:殖民地遺緒未解
泰國與柬埔寨長期以來圍繞著邊界劃分爭議不休。本次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殖民時代。1900年代,英法勢力分治東南亞,法國殖民地時代的地圖將巴普昂寺歸於柬埔寨境內,泰國則堅稱邊界應以當地山脈分水嶺為界。1962年,國際法院裁定該寺歸屬柬埔寨,儘管如此,泰國國內至今對此判決存有強烈異議,兩國因此矛盾暗流湧動。
事態升級:外交決裂與軍事行動
2025年7月23日,泰國政府突然宣布驅逐駐曼谷的柬埔寨大使,作為回應,雙方軍隊於接壤地區爆發激烈交火。據報導,戰火在三處邊境省分蔓延,泰國出動戰鬥機對柬埔寨軍事目標實施空襲,導致至少一名士兵和十一名平民(包括一名兒童)死亡。雙方互指對方挑起戰端,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全面封鎖與人道影響
泰國已緊急關閉全部與柬埔寨的邊境口岸,嚴格限制人員貨物流動。此舉對當地經濟與民生造成沉重打擊,邊境地區民眾哀聲載道。眾多家庭被迫撤離、商貿停頓,大量平民陷入物資短缺與安全威脅之中。過去數月原已因季風季節農產品出口受阻,近日局勢再度惡化,邊境城市如沙繳(Sa Kaeo)、春蓬(Trat)間的旅館、餐飲業亦因旅客斷絕瀕臨倒閉。
國際反應:密切關注與勸和
隨著戰火蔓延,聯合國、東盟及多個國際人權組織呼籲兩國冷靜克制,特別強調保護無辜平民、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鄰近國家如越南、寮國擔憂地區穩定受波及,密切監控局勢走向。
經濟衝擊:商貿與觀光業雪上加霜
泰柬兩國經濟密不可分。正常時期,兩國邊貿額每年達數十億美元。衝突升級後,貨車與小商販排長龍等待解封,不少企業臨時停業,農產品滯銷,觀光景區空無一人。泰國出口商表示,柬埔寨既是泰國米業與汽車重要市場,封鎖將導致全年貿易盈餘大減,區域性供應鏈受阻亦影響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海運物流。
現場紀實:動盪中的人們
邊境小鎮不時傳來槍聲。安薩化村民描述凌晨撤離的混亂場面,母親懷裡抱著孩子奔向泰國軍警臨時收容所。許多民眾拖家帶口徒步十餘公里,只為在戰火中尋得一線生機。泰國救援人員設立臨時醫療站,不眠不休治療傷員。有志願者說:「我們曾經和平共處、互通有無,如今卻淪為戰火暴民,非常痛心。」
類比回顧:地區邊界爭議頻發
觀察東南亞歷史,泰國與柬埔寨並非唯一因邊境僵局而起衝突的國家。馬來西亞與印尼、寮國與越南皆有過類似糾紛,但本次爭議因涉及聯合國認定的世界遺產,使局勢更添複雜性。過去,兩國曾於2008年至2011年間,多次因該寺園周邊爆發軍火衝突,如今歷史似乎重演。
各方展望:和平與發展的十字路口
國際社會普遍呼籲雙邊儘速透過外交途徑解決爭議。部分觀察家指出,只要宗教古蹟及民族自尊心繼續被政商勢力操弄,和平前景恐仍充滿挑戰。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若能透過區域經濟合作、文教交流培養互信,悲劇亦有望逐漸化解。
未來走向:和平還是長期僵局?
目前,泰國與柬埔寨雙方軍隊仍處高度警戒狀態,邊界地區民生動盪不安。外界憂慮,一旦外力介入或衝突升級,將對區域穩定和「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區」造成更深遠影響。歷史傷痕依舊難以平復,但雙邊能否在國際監督下,避免千年古蹟再度成為戰爭受害者,已成東協外交的重大考驗。
緊張局勢短期內難以緩解,泰國與柬埔寨間的巴普昂寺遺址爭議,正考驗著全亞洲的和平與理性,也令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愈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