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再次退出UNESCO,指責偏袒與政策分歧引發全球矚目
華盛頓特區2025年7月22日訊——美國政府於本日正式宣布,將於2026年底再次退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這項由川普總統領導的決策,強調UNESCO存在「反以色列偏見」、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政策的推動,以及對「巴勒斯坦國」成員資格的支持,是美國退出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川普在任期內第二次帶領美國退出該組織,延續其對國際多邊機構的不信任與撤退主調。
美國與UNESCO的歷史回顧:數十年的反覆與爭議
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美國一直是UNESCO的創始成員之一。1984年,時任總統雷根以財務管理不善和對美國利益持偏見為由,首度宣布退出。直到2003年,布希總統認為UNESCO進行了必要改革,美國方才回歸。
2011年,UNESCO表決同意接納巴勒斯坦成為正式成員。該舉導致美國立即中止大部分資助,並引爆美以兩國更深的外交糾葛。川普於2017年首次卸任期間再次帶領美國退出;2023年,在拜登政府主導下,美國又重回UNESCO。此次2025年的宣布,則再度彰顯美國與該組織之間的緊張關係,無論是在政策理念還是全球治理角色上。
撤資背後的政策分歧與經濟影響分析
官方聲明強調,美國政府「退出UNESCO,是為了確保美國利益最大化。這個組織長期推廣分裂性的文化與社會議題,與美國主流政策背道而馳」。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批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性別平等、氣候變遷等議題帶有過度強烈的全球主義色彩,與「美國優先」原則格格不入。
就經濟層面而言,美國歷史上曾約占UNESCO總預算的20%,但隨著長期資金中斷,目前僅佔8%左右。即便如此,UNESCO近年已逐步擴大對其他國家及私人機構的依賴,淡化美國資金流失帶來的衝擊。據該組織總幹事阿祖萊透露,UNESCO已做好財務調整,並強調美國的退場「並不會造成嚴重財政危機」,更不會減弱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或國際衛教合作的腳步。
國際反應:以色列致謝、UNESCO重申開放立場
以色列外長吉迪恩·薩爾公開感謝美國的「道義支持與領導」,稱此次撤退為對抗國際組織對以偏見的重要象徵。他批評UNESCO「經常踐踏公正,將本應中立的平台政治化」。而UNESCO總幹事則強調,該機構深知這一決定非首次發生,但組織「歡迎所有成員國,並持續與美國的學界、非營利與私人部門合作」。
此外,某些美國國內文化、學術界人士對此表達憂慮,認為在全球知識、文化合作時代,美國失去話語權恐將使未來在科技、教育標準、世界遺產等領域發言權下滑,讓其他大國如中國、法國等進一步擴展國際影響力。
區域對比:美國撤退的國際效應
美國從UNESCO的再度撤離,與歐盟成員國、日本、南韓等成熟經濟體的多邊主義立場形成鮮明對比。歐盟委員會再三強調多邊參與、文化尊重與國際協調;日本則積極將和文化融入UNESCO理念,推動世界遺產及教育交流。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提升在UNESCO的影響力,已大幅增加自願捐款,並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的遺產申報、教育合作。專家預測,美國退出愈可能讓中國等國家填補權力真空,未來多邊文化與科學規則的制定將更傾向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
政策連動:美國對國際組織一貫「疏離」策略
本次撤出UNESCO並非孤立事件。川普政府自上任以來陸續對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組織採強硬態度,指控他們「包庇人權侵害」、「對美國盟友不公」。這些舉措一致反映「美國優先」的核心外交策略,大幅削弱多邊主義機制下的國際合作能力,也引發各界對全球治理穩定性的隱憂。
未來展望:美國缺席下的UNESCO與全球文化遺產保護
目前UNESCO已表明,將維持現有合作架構,強化與其他成員國在數位教育、氣候行動、文化遺產保護上的合力推進。專家認為,美國的正式撤出可能在短期內造成某些合作項目的影響,但長遠來看,UNESCO已建立多元融資及決策模式,能適應主要捐助會員的流動變局。
至於美國,未來若國內政局轉變或外交理念調整,重新申請加入UNESCO的大門依舊敞開。國際觀察人士建議,美國在退出後應慎防全球科技、文化、教育等標準被他國主導,避免永久失去塑造國際議程的主動權。
公眾與學術界回響:美國應續堅持多邊參與?
美國各大高校及文化界普遍憂心,認為退出UNESCO將損及未來跨國學術、科技交流,更不利於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登錄、數位素養提升,以及國際間對美文化價值認同。部分觀察者呼籲,美國應在持續檢討與UNESCO及其他國際組織關係的同時,保留對全球知識與文化治理的參與窗口,維護競爭優勢與全球交流的多元性。
綜合各界反應與歷史經驗,美國與UNESCO間的博弈映照出全球多邊主義與「國家利益」並存的長期挑戰。未來世界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規則與價值協商,美國的定位與選擇,難免繼續牽動國際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