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院監督委員會傳喚馬克斯韋爾 愛潑斯坦案再掀調查風暴
華盛頓專電—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詹姆斯‧科默(James Comer,肯塔基州共和黨籍)於2025年7月23日正式向傑佛瑞‧愛潑斯坦的前密友、現已定罪的性犯罪者吉斯蘭‧馬克斯韋爾(Ghislaine Maxwell)發出傳票,要求她就愛潑斯坦相關犯罪活動提供證詞。這項舉措標誌著國會在針對性交易案及政府執法透明度問題上的追責努力進一步升級。
持續聚焦的愛潑斯坦案:美國法律和社會的震盪
愛潑斯坦案自2019年爆發以來,一直是司法界和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愛潑斯坦、馬克斯韋爾聯手操控的未成年人性交易網絡規模龐大,牽涉廣泛,不僅震撼美國,也引發全球憤怒。愛潑斯坦於2019年在聯邦監獄自殺身亡,此後案情不斷發展,尤其馬克斯韋爾於2021年被判處20年徒刑之後,案件並未就此平息。美國民眾及受害者團體長期要求公開相關檔案,期望揭露更多名人政客是否涉案,而國會則承受來自各界要求究責的巨大壓力。
近期發展:傳票與文件公開爭議
2025年7月23日,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下屬一個小組投票,以8票對2票批准向美國司法部提出調查性交易案檔案的傳票。此舉獲得三名共和黨議員與多數民主黨人的支持,突顯跨黨派對案情透明的關切。同一天,馬克斯韋爾也被正式傳喚,鑑於其在聯邦監獄服刑,計劃於8月11日在佛羅里達州獄中舉行訊問。本次國會傳票還包括要求多名前高層官員(如柯林頓夫婦、前FBI局長、前司法部長等)作證,顯示國會對案件全貌與相關高層溝通記錄極為重視。
司法部最新動向與馬克斯韋爾態度
司法部在帕姆‧龐迪(Pam Bondi)領導下,近期主動要求與馬克斯韋爾會面,探討其是否願意配合調查未被起訴的網絡成員。副部長Todd Blanche公開表示,司法部堅持追究到底、追求正義。馬克斯韋爾律師戴維‧奧斯卡‧馬庫斯(David Oscar Markus)也證實正在與政府溝通協商,她將如實作證。
另一方面,馬克斯韋爾要求閱覽2021年大陪審團相關紀錄以利自我辯護,遭佛州聯邦法官以法律先例為由駁回,說明該層級文件釋出之困難與司法機關的審慎立場。
歷史背景:性交易與高層醜聞陰影
美國過去數十年來歷經多起名人及高層醜聞,但愛潑斯坦案因涉案規模、社會地位與受害者年齡特別引發共鳴。馬克斯韋爾為愛潑斯坦網絡核心人物之一,亦為諸多國際政商貴族的熟識,自案發以來已數度出庭作證,並因協助招募、教唆與威脅未成年少女,被指控犯下嚴重聯邦罪行。
經濟衝擊與社會輿論
愛潑斯坦案不僅是刑事案件,更波及美國社會信任、公益組織聲譽與部分慈善資產流向。多家金融、地產和高級名流圈子因深陷醜聞而重創形象。受害者訴訟導致多起信託基金及資產被凍結。同時,相關組織面臨監管調查,企業贊助流失,顯現案件對社會經濟面帶來的外溢影響。
房地產市場部分,愛潑斯坦及其關聯財產被政府查封、用以賠償受害者,凸顯美國司法路徑在賠償與追責方面的力度。多所大學、博物館亦取消來自愛潑斯坦及馬克斯韋爾基金的捐款,象徵企業和非營利界反思金流背景、強化受贈審查。
區域比較:美國與國際處理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差異
與歐洲部分國家相比,美國有著嚴密且公開的司法程序,特別是在知名犯罪案件上。例如,英國和法國近期也有貴族、政要被控涉未成年人性虐待案件,但大多數採用較緩慢、保守的媒體披露節奏。美國國會則因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相對更積極推動資訊披露、要求高層出庭作證。
此外,美國民間組織如NCMEC(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中心)積極參與立法呼籲,透過公開聽證會推動修法、降低高層保密門檻。與香港、澳洲等地相比,美方監督機制及輿論影響力明顯突出,反映出司法公開、公眾參與程度之不同。
社會反應:呼聲高漲與持續關注
自愛潑斯坦案曝光以來,美國各州自發成立受害者援助組織,群眾要求國會徹查並公開所有愛潑斯坦及馬克斯韋爾網絡成員名單。社群媒體話題不斷,「追究真相」、「政府問責」等標籤多次位居熱搜。法律專家強調,只有司法徹查、公正審判才能恢復社會信心,安撫受害者創傷。
現場背景描述:國會聽證室氣氛緊繃,政黨激辯不休,反映國會對受害者追討公義的高度重視。監督委員會辦公樓外聚集受害者支持者,高举「給真相一個交代」等標語,媒體現場連線,加劇全國焦點。
未來展望:信息透明化與監督機制挑戰
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此次行動,標誌著國會對性犯罪追責透明的制度性提升,但也體現高層涉案時公開訊息困難。隨著大陪審團文件及更多官員被要求作證,美國在司法透明與保護受害者隱私間需取得平衡。專家預期,案件後續將推動司法程序改革,並促使企業、公益組織進一步反思自身社會責任。
結論
馬克斯韋爾被國會傳喚標誌著愛潑斯坦案進入新階段。無論是政府資訊公開、社會正義實現,抑或經濟聲譽重建,案件都將長期影響美國司法與公共信任體系。全國各界呼籲,司法調查應兼顧效率、透明與公正,還原真相、保障弱勢,這也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美國法治與民主精神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