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絲蘭·麥克斯韋擬證國會 激起愛潑斯坦名單真相爭議
美國社會近日因吉絲蘭·麥克斯韋(Ghislaine Maxwell)傳出願意在國會作證,揭露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性交易網絡和所謂「名單」細節,再度引起輿論及司法界關注。作為愛潑斯坦長年親密的助手及共犯,麥克斯韋現正服刑20年,消息稱她已透過律師表達,如果能換取減刑或其他司法利益,願主動交代關鍵證據,這是否能改變美國社會對權力、司法與性犯罪的理解,成為各界討論焦點。
案件回顧:麥克斯韋從被告到囚犯
2021年底,紐約聯邦法院陪審團裁定麥克斯韋五項重罪成立,包括協助、引誘未成年少女為愛潑斯坦提供色情服務及參與跨州人口販運,至2022年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美國辦案機關指出,麥克斯韋長期扮演「獵人」角色,負責物色、招募並操控受害女性,直接支撐愛潑斯坦普遍性侵犯罪格局。美國司法部稱此判決為「對兒童受害者伸張正義」。
愛潑斯坦則因2019年被捕後在監獄自殺未能受審,讓案件遺有諸多未解之謎。其中最受外界好奇的,就是尚未解密的「高層名單」——也就是那些可能涉案,或曾與愛潑斯坦有金錢、性交易往來的知名人物資料。
麥克斯韋證詞潛在影響:司法與公信力的抉擇
近期傳出麥克斯韋主動遞訊息給美國國會,聲稱願意以揭露「黑名單」內情為條件,期待換取減刑或刑期優惠。消息一出,立刻點燃各界討論。支持追查事實者認為,這將是遲來的透明化與司法正義,能終結多年來圍繞愛潑斯坦案件的各種陰謀論與質疑;但也有人質疑她的動機及證詞可信度,尤其是其中包含若干難以查證、甚至荒誕的指控,例如愛潑斯坦死而復生,「被神秘勢力保護」等言論。
美國司法部近日也要求法院解封更多有關愛潑斯坦與麥克斯韋案件的大陪審團記錄,但法庭程序仍需時日,且部分涉及受害人隱私的敏感資料預期將高度遮蔽。
上訴未決 加重案件複雜度
2024年9月,美國第二巡迴上訴法院駁回麥克斯韋對定罪的申訴,維持其五項罪名均成立與20年刑期。麥克斯韋律師表示將會繼續上訴至最高法院,並主張案件審理有一名陪審員未透露童年受到性侵經歷等程序問題,以及引用愛潑斯坦2008年在佛羅里達與檢方簽訂的「不起訴協議」,但司法單位重申該協議僅及於佛州,並未涵蓋紐約等聯邦訴訟事項。
美國社會反應:司法透明、名人黑幕與大眾焦慮
自愛潑斯坦案曝光以來,美國社會對特權階層是否能逃脫法律制裁產生廣泛不信任。許多受害人家屬、反性暴力團體及公益組織呼籲,應全面揭露所有涉案名單,讓社會大眾知悉真相。但由於案件糾葛巨大利益網絡,部分輿論亦擔心無論麥克斯韋如何作證,最敏感的權勢人物是否仍能善後脫身,導致司法正義難以徹底落實。
經濟與社會層面影響
麥克斯韋與愛潑斯坦案不僅是刑事司法問題,同樣暴露頂層社會運作的潛規則。愛潑斯坦多年充當金融仲介與社交樞紐,牽連眾多政商名流。其性交易網絡不僅涉及嚴重人口販運,更動搖對金融體系和公共治理的信任。案發後,全球多家慈善機構、名校和企業管道主動切割與愛潑斯坦集團的聯繫,部分基金和非營利組織資金陷入管控風暴,也有人擔心未來慈善、基金、政治捐贈的監管力道因此收緊。
與國際知名案件比較
以往涉及權勢階層性犯罪的案件,如英國「BBC性侵醜聞」、法國多起政商性侵案,處理程序上大多也歷經長期輿論壓力、官方審查及多層法律攻防。與之相比,愛潑斯坦網絡橫跨美國本土與多個國家,規模龐大。麥克斯韋作為英國籍背景,又長年生活於美美英精英圈,這些跨國層面的複雜性,使該案無法打包以單一國家法規、傳統刑訴框架局限之。
「黑名單」可能引發的社會效應
一旦麥克斯韋提供有力證據並由國會、司法機構核查,將有機會徹底揭開「黑名單」真相。這不僅可能讓更多權勢人士受查辦,對公眾人物信任度造成新波動,也將促進各國相關人口販運、未成年人保護與跨國金融活動的法規修訂,對國際司法互助與資訊揭露也帶來深遠影響。
儘管部分輿論擔心麥克斯韋為自保誇大證詞內容,美國多個國會議員已表示支持進一步調查,並期待機會讓真相水落石出。不過,專家提醒,任何證詞或新資料皆需經過嚴格證據核查程序,防杜誤導司法,保護受害人安全與隱私也是重中之重。
未來展望
麥克斯韋向國會作證之舉,雖尚未確定能否獲法庭、檢方與國會接納,但在美國社會對司法透明、特權審查等議題高度敏感的情勢下,勢必持續引發廣泛討論。無論最後名單內容是否解密、其中權勢人士會否盛大現身,美國、英國乃至全球各地對性犯罪與權力監督的關注,將因此案件持續升溫,成為衡量當前民主社會司法誠信及制度完善的重要檢驗。
參考關鍵字包含:吉絲蘭·麥克斯韋、美國國會作證、愛潑斯坦名單、性交易網絡、人口販運、司法透明、最大受害人、社會信任、減刑協商、國際案件比較等。本報將持續追蹤此案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