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面临多重压力:Prime Day销售骤降、贝索斯抛售股票引发市场关注
Prime Day 2025销售下滑引发行业震动
2025年7月,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新数据显示,亚马逊Prime Day销售额较去年同期暴跌41%,引发了市场对消费需求疲软的担忧。尽管Adobe等数据机构预测,7月8日至11日期间,美国电商整体销售额将同比增长28.4%,达到23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Momentum Commerce等第三方数据显示,亚马逊平台部分卖家首日销售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观望”心态加重,倾向于等待更优折扣再下单。
亚马逊方面则对外表示,Prime Day活动尚未结束,公司对消费者的积极响应感到满意,强调部分第三方数据“高度不准确”,并未反映实际销售情况。
历史回顾:Prime Day十年演变与市场地位
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Prime Day已成为全球电商行业的风向标。首届活动仅为一天,2024年延长至两天,而今年则首次扩展为为期四天的大型促销盛事,覆盖数千万商品,涵盖电子产品、家居、服饰等35大品类,吸引了数以亿计的Prime会员参与。
Prime Day不仅是亚马逊自营商品的销售高峰,也是平台第三方卖家(占总销售额约60%)的重要增长节点。2024年,独立卖家在Prime Day期间共售出超2亿件商品,创下历史纪录。
经济影响:关税压力与消费信心波动
今年的Prime Day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不可预测的一届”。一方面,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自2025年4月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并对钢铁、铝等产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导致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专家普遍认为,关税压力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推高零售价格,促使部分消费者提前在Prime Day抢购以规避涨价风险。
另一方面,不同卖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有的卖家选择大幅降价以提升销量和排名,另一些则因利润空间压缩而谨慎提价,甚至惜售低关税存货,等待未来更高利润。这种分化导致Prime Day整体销售表现波动加剧。
贝索斯大规模抛售股票引发猜测
在销售数据承压之际,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近期连续出售公司股票。据公开信息,贝索斯于7月初出售了485,205股亚马逊股票,价值约1.08亿美元,随后又抛售了价值6.65亿美元的股份。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对亚马逊未来增长前景的热议。尽管贝索斯近年来逐步淡出公司日常管理,但其大规模减持仍被外界视为对公司估值和行业环境的信号。
技术投资与平台生态调整
面对外部压力,亚马逊加快了对前沿技术的投资步伐。公司宣布追加对AI初创公司Anthropic的数十亿美元投资,并推进“Project Rainmaker”计划,计划建设2.2吉瓦、采用Trainium 2芯片的数据中心,以提升云计算和AI能力。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强化亚马逊在全球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力,为公司未来增长寻找新引擎。
中国商品主导与平台生态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亚马逊平台上低价中国商品占比持续上升,部分卖家通过“二次销售”模式,将中国制造产品以更高价格转售给美国消费者。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平台价格体系,也对本地品牌和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构成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亚马逊需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维护平台多样性与创新性之间寻求平衡。
区域对比:美国与全球电商市场走势
与美国市场相比,欧洲和亚洲电商平台在2025年同样面临消费信心波动和供应链压力。欧洲多国因通胀和能源成本上升,电商促销活动的实际转化率低于往年。中国本土电商则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模式,保持了较高的用户活跃度和销售增长,但海外扩张面临关税壁垒和本地化挑战。
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展望
尽管Prime Day促销力度依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和促销“套路”表达不满,社交媒体上关于“价格先涨后降”“假折扣”等话题热度不减。不过,仍有大量用户选择在Prime Day期间集中采购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和返校必需品,视其为“夏季黑色星期五”。
展望未来,业内普遍认为,亚马逊及全球电商行业将在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的多重影响下持续调整。Prime Day作为行业晴雨表,其表现将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品牌策略和消费者行为。
结语
2025年Prime Day的表现,标志着亚马逊在全球电商格局中的新拐点。销售增速放缓、创始人减持、技术转型与平台生态重塑,正共同塑造着亚马逊及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无论是消费者、卖家还是投资者,都需密切关注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