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哥伦布雕像重现纽约意裔社区 神父祈福彰显信仰与勇气🔥71

Author: 环球焦点
1 / 2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Sachinettiyil.

哥伦布雕像在纽约罗克兰县重现:象征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的新篇章


被亵渎的雕像找到新归宿

美国纽约州罗克兰县(Rockland County)近日举办了一场庄重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揭幕仪式——一座曾在弗吉尼亚州遭到破坏并被扔入河中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雕像,如今在布劳维尔特(Blauvelt)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兄弟会“意大利之子俱乐部”(Sons of Italy Lodge)正式重新亮相。这座雕像在一年多前经过意大利裔社区的努力与筹资,被完整修复并重新安放于新址,成为社区凝聚与文化延续的象征。

揭幕当天的仪式吸引了数百名居民及侨民参加。神父乔·帕沃尼(Father Joe Pavone)主持了雕像的祝福仪式,他在现场祈祷中强调,这不仅仅是一座历史雕像的回归,更是一种信仰与坚韧精神的体现。“哥伦布的勇气,是信仰与探索精神的象征,即便有人企图抹去历史,这份精神依然会被铭记。”他在仪式上说道。


弗吉尼亚事件的回顾

这座雕像原本竖立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一处公共公园中。2020年6月,在全美范围内掀起的社会运动浪潮中,一群抗议者以“反审视殖民历史”和“种族压迫象征”为由,将这座哥伦布雕像推倒并投入河中。此举激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也引发了意大利裔美国社区的愤慨与失落。

哥伦布雕像的命运自此成为全美各地公共艺术与历史记忆之争的缩影。支持移除者认为哥伦布的形象代表了征服和殖民历史,不应再被公共空间纪念;而支持保留者则认为,哥伦布在全球航行史上的开创性贡献不容忽视,他象征了探索精神与移民文化的根基。


意大利裔社区的集体努力

罗克兰县的意大利裔群体在得知雕像事件后的数月内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一个以“文化遗产维护”为宗旨的民间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通过捐款、联络工匠以及与地方政府协调,最终于2024年成功完成雕像的修复与迁移计划。

项目发起人之一、当地商人安东尼·萨拉诺(Anthony Serrano)在揭幕仪式上表示:“这座雕像不仅是对哥伦布个人的纪念,更是我们作为意大利裔美国人对祖辈辛勤移民历程的尊重。修复与重新安放,是为了提醒下一代要珍惜并理解历史,而非简单地抹去它。”


历史背景与哥伦布形象的演变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于1492年开启了寻找新航路的航行,被视为连接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关键人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大批意大利移民抵达美国,哥伦布成为意裔社区身份认同的象征。在美国多个城市中,哥伦布纪念日逐渐演变为表彰移民贡献与文化多样性的节日。

然而,近几十年来,学界及公众对哥伦布历史角色的再评估日益激烈。围绕其探险对土著居民的影响、殖民活动的后果等议题的争论,使得许多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哥伦布纪念物的历史定位。一些州开始以“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取代“哥伦布日”,象征更广泛的历史反思与包容。


罗克兰县的多元文化面貌

罗克兰县长期以来是纽约大都市圈中民族结构极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意大利裔、爱尔兰裔、犹太裔与拉美裔社区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当地领导人指出,雕像迁入不仅对意裔群体有意义,也成为全县多元文化共融的一个新注脚。

县议员玛丽亚·迪洛伦佐(Maria DiLorenzo)在致辞中强调,重新安放哥伦布雕像并非否定历史的反思,而是希望公共艺术能成为对话的平台。“我们不能选择遗忘,只能选择理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才能真正实现包容。”她说。


经济与文化影响

此次纪念活动也为罗克兰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由于雕像迁移项目引起全国关注,当地旅游部门预估,雕像新址每年将吸引超过两万名游客。周边餐馆、酒店和纪念品商店均预计收入增加约15%。县政府计划将新落成的哥伦布雕像列入文化旅游线路,与附近的历史地标如皮尔斯堡博物馆(Piermont Museum)和哈德逊河步道(Hudson River Trail)联动推广。

此外,本次项目也为地区艺术修复产业带来了订单增长。负责雕像修复的工坊来自纽约威彻斯特郡,他们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传统青铜重铸技术,结合现代防腐涂层,使得雕像在未来数十年内都能保持良好状态。


对全国文化讨论的启示

哥伦布雕像在纽约重现,不仅象征某一社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愿,也反映出当下美国社会在如何对待历史象征物上的持续分歧。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探索新的纪念方式——既尊重历史功绩,又不回避其复杂成因。例如波士顿市在移除哥伦布雕像后,建立了“移民纪念园”;芝加哥则通过互动展览展示“航海发现与文化冲突”的历史脉络。

文化学者指出,这类事件提示公众应超越简单的“保留”或“移除”二元对立,转而关注历史叙事如何服务于教育与理解的目的。公共空间中的雕像,不仅是纪念的载体,更是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观不断演变的见证。


未来展望

在布劳维尔特的青铜雕像前,如今已能看到居民与游客拍照留念的身影。夜幕降临时,柔和的灯光将哥伦布的面容映衬得格外庄严。当地政府计划每年10月在此举办哥伦布纪念活动及文化节,以促进社区交流,并持续推动对历史教育的讨论。

正如神父帕沃尼在仪式上所总结的那样:“雕像被摧毁过,但信念未被摧毁。历史的真相不会沉没,它会在被理解与传承中再次浮现。”

哥伦布雕像的新生,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归位,也是美国社会在处理文化记忆时的一次深刻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