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部起诉Visa涉嫌借记卡市场垄断行为:背景、经济影响与全球比较
美国司法部对Visa提起反垄断诉讼
2025年7月,美国司法部(DOJ)针对全球支付巨头Visa公司提起重磅反垄断诉讼,指控其通过一系列排他性协议和市场策略,非法垄断美国借记卡市场,推高商家及消费者成本,影响“几乎一切商品价格”。这场诉讼是继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监管升级后,美国政府在支付产业针对垄断现象采取的最大规模执法之一。
历史背景:支付产业的竞争与监管之变
自20世纪70年代电子支付兴起以来,Visa不断扩展其全球网络,与万事达(Mastercard)、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等竞争。2012年,美国针对银行发行的借记卡设立新规,强制要求允许持卡消费者选择不同付款网络处理交易,旨在打破网络垄断。然而,此举对Visa的影响有限。当前,Visa依然主导美国60%以上的借记卡交易市场。
司法部长期关注支付领域的市场集中度。早在2020年,政府就曾试图阻止Visa收购金融科技公司Plaid,以防科技新贵威胁其借记卡市场份额。
诉讼内容及指控要点
根据司法部在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递交的诉状,Visa涉嫌与商家签订协议,强制或激励其“几乎所有”借记卡的交易都须经由Visa网络处理,并设定高价费率,让转向其他支付网络的成本巨大。同时,Visa被指曾对潜在金融科技竞争者直接提供合作协议或补偿,以延缓新的市场竞争者入场。
司法部还强调,Visa施行“悬崖式定价”(cliff pricing),对未达到交易量目标的商户加重罚金,进一步加深排他性效果。据诉状披露,Visa每年通过借记卡交易及“非卡面对面”交易收取的手续费总计高达70亿美元,收取的费用规模遥遥领先于市场竞争者。
经济影响:消费者与商家负担加重
美国消费者每年通过借记卡消费超4万亿美元,Visa的市场主导地位意味着,其设定的高昂手续费直接影响商家成本。不少零售企业和行业协会多年批评,支付手续费被迫外加在商品售价当中,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司法部指出,这不仅影响部分商品,而是“几乎每一件商品”的价格结构。
国家零售联合会(NRF)等多个商家团体对此诉讼表示支持,认为司法行动将有望推动支付链更透明、费用更低,有助于激发真正的市场竞争。一位代表评论称:“如果结账环节的流程受阻,实际上也阻碍了真实的市场竞争力”。
行业现状与全球比较
与美国类似,借记卡及支付网络市场在其他经济体同样高度集中。例如,日本市场近年来由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FTC)介入,针对部分支付网络涉嫌排他协议与不正当限制展开调查,对相关公司提出制裁要求。欧盟金融监管部门也推行互动性标准,要求支付终端必须支持多家网络,防止卡组织形成事实垄断。
美国与欧盟或日本相比,监管手段主要以司法诉讼发起,强调通过判例影响市场;而欧洲则更多采用立法强制技术标准与价格上限等办法,直接限制手续费水平。这使得美国的信用卡及借记卡手续费普遍高于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
技术与市场未来趋势:数字钱包与创新威胁
Visa持续与多家科技巨头,包括计划于2025年上线的某主流社交媒体数字钱包服务,开展合作,旨在稳固其交易网络入口地位。司法部关注此类合作模式,质疑是否进一步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从而限制了金融科技创新公司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竞争对手万事达亦因相关借记卡反竞争行为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调查,并在前一年选择和解,这显示整个行业依然存在广泛反垄断担忧。
美国普通民众与商家反应
此次诉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数商户团体紧盯案件进展,希望司法手段可以平衡支付成本,缓解零售、餐饮等高频率依赖借记卡结算行业的压力。消费者权益团体则期待案件能够带来结算费用降低,进而反哺到商品售价。案件在多州零售企业间形成讨论热潮,也有餐饮、线上电商平台开始探索多元化支付渠道,以降低对Visa等单一网络的依赖。
美国司法体系已判决Visa不具备免诉权,案件将进入实质取证与法庭辩论阶段。此案或将成为美国支付产业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例之一,相关判决结果对未来全球支付市场结构或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案情未来展望
Visa方面否认垄断指控,辩称市场上仍有多元玩家,费率由自由市场决定,相关协议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与此同时,Visa承认近年来过半收入已来自借记卡处理业务,并面对金融科技、移动支付崛起的挑战,需与多家科技公司达成策略合作。
接下来,案件将步入更广泛的证据调查与公开听证阶段,行业、法律及市场各方都高度关注其结果如何塑造未来美国乃至全球支付生态格局。
(关键词:美国司法部,Visa,借记卡市场,垄断,反垄断,支付手续费,数字钱包,支付产业,商家成本,全球对比,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