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RINO」標籤爭議升溫 美國共和黨內部路線之爭白熱化🔥60

Author: 环球焦点
1 / 3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news.

美國共和黨「RINO」標籤爭議升溫,黨內意識形態分歧加劇

【華盛頓報導】美國共和黨內部近期圍繞「RINO」(名義上的共和黨人,Republican In Name Only)標籤的政治論戰持續升溫,顯示黨內意識形態分歧日益突出。該詞原為貶義用語,用來形容被認為不夠忠於黨派或偏離保守主義理念的共和黨成員,現今更常被用於批評支持全球主義、開放邊境或反對黨內重要人物的成員。

「RINO」一詞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1990年代起逐漸流行,並在川普總統及其支持者之間廣泛使用,專指那些批評川普或未全力支持其「美國優先」議程的共和黨人。在川普時代,該詞的意義已從單純的意識形態偏離,轉變為是否效忠川普個人及其政策的象徵。

近期,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湯姆·提利斯(Thom Tillis)、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比爾·卡西迪(Bill Cassidy)及德州參議員約翰·科寧(John Cornyn)等人,因被部分黨內人士認為立場偏離保守主流,面臨2026年初選挑戰的呼聲。這些指控多集中於他們在移民、預算及對川普態度等議題上的立場。

德州農業專員西德·米勒(Sid Miller)甚至公開發起「RINO狩獵」活動,並獲得保守派金主大力支持。他所列舉的「RINO」名單,幾乎涵蓋所有曾支持彈劾德州檢察長帕克斯頓(Ken Paxton)或反對學券政策的共和黨議員。

黨內部分聲音則批評,濫用「RINO」標籤只會加劇分裂,削弱共和黨作為聯合政黨的凝聚力,並損害長遠發展。然而,隨著2026年初選臨近,黨內各派對意識形態純度的爭奪勢必更加激烈。

分析人士指出,「RINO」爭議反映出共和黨在川普影響下,正經歷一場從傳統保守主義向個人化領袖崇拜轉型的深刻變革,未來黨內路線走向將持續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