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全球藝術盛事:四月十一日柏林、芝加哥、北京同步開幕🔥60

Author: 环球焦点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entertainment.

全球藝術行動日:2025年4月11日抗議浪潮與創作能量交織

氣候罷工與政治表態並行 2025年4月11日成為全球藝術行動的關鍵節點。數百名藝術工作者響應「週五為未來」(Fridays For Future)號召,在紐約州奧爾巴尼等地發起#GlobalClimateStrike氣候罷工,示威標語融合視覺藝術與行動主義,例如將北極冰融影像轉化為巨型浮動裝置。同日,泰國學生在曼谷以即興行為藝術抗議緬甸軍政府領袖來訪,高舉染紅雙手模型並高呼「不歡迎殺人獨裁者」,遭警方逮捕引發國際人權組織譴責。

藝術資助爭議引爆司法戰火 美國藝術界同日捲入政治風暴。ACLU聯合羅德島拉丁藝術中心等機構,正式對國家藝術基金會(NEA)提告,指控其「禁止資助性別意識形態」的新規違憲。訴狀強調:「若這項禁令早20年實施,《長靴妖姬》等經典作品根本無法誕生」。劇場通訊集團等原告指出,該政策實質封殺跨性別主題創作,更迫使藝術機構在「刪改作品」與「放棄補助」間抉擇。

藝術博覽會的政治暗湧 儘管政治陰影籠罩,全球藝術市場仍持續運轉。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公佈4月18日開展規劃,首度參展的上海Don Gallery卻因中國審查制度遭西方藝術媒體質疑。值得關注的是,芝加哥EXPO藝術展特別設立CONTRAST展區,策展人Lauren Haynes直言將納入「被政府審查的作品」,被視為對NEA政策的直接回應。

數位藝術突破地理疆界 德州布萊恩市DEGART國際藝術節同日揭幕,烏克蘭藝術家Tetyana Aleksenko透過衛星連線,在戰火中的基輔工作室與美國觀眾即席創作。其投影作品《破碎與重組》運用AI演算,將砲彈殘骸數據轉化為動態視覺詩篇,呼應「藝術突破國界」的展覽精神。

文化戰火下的創作抉擇 「這不是資助問題,而是言論自由的生死戰。」國家酷兒劇團藝術總監在接受《衛報》訪問時,展示遭NEA退回的申請案——以非二元性別者為主體的《光譜》劇本封面被貼上「違反政策」紅標。隨著4月19日全國示威逼近,紐約地鐵已出現游擊藝術團體的螢光塗鴉,以扭曲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字樣,預告更激烈的文化抗爭將至。

(本篇報導綜合INSTAGRAM示威預告、NPR藝術政策分析、國際藝術節動態及人權組織聲明等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