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國安總監指控歐巴馬涉俄干預案 川普AI影片加溫 前總統網路威脅激增🔥60

Author: 环球焦点
1 / 3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news.

歐巴馬前總統面臨激增網路威脅 美國政治緊張局勢加劇

美國華盛頓 — 隨著美國政治氣氛持續升溫,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最近成為網路死刑威脅與要求監禁浪潮的目標。這波言論高漲發生在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與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蓋伯德(Tulsi Gabbard)先後公開指控歐巴馬執政時期操弄2016年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之情報之後。全球反仇恨與極端主義計畫(Global Project Against Hate and Extremism)報告指出,7月17日至20日期間,威脅性評論明顯激增,恰逢川普發布一段由AI生成、以歐巴馬被逮捕為主題的影片。歐巴馬辦公室回應,相關指控是“荒唐且薄弱的分心伎倆”,強調關於俄羅斯干預2016年選舉的結論獲得兩黨共識支持。

政治指控與爭議內容概述

今年7月中旬,川普總統公開聲稱,歐巴馬帶領其內閣主要成員,包括前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前中情局長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前聯邦調查局長詹姆斯·柯米(James Comey)和拜登(Joe Biden)等,共謀操控美國情報機構,製作並推銷有關俄羅斯干預2016大選的錯誤評估報告。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受媒體訪問時,點名指控歐巴馬「主導了整場行動,並直接參與情報製造」。此外,國家情報總監蓋伯德於同週發佈多份解密文件,聲稱其中證據直指歐巴馬政府刻意策劃針對現任總統川普的長期政變,目的是削弱川普領導正當性。

歐巴馬辦公室的回應與事實檢視

歐巴馬團隊不尋常地立刻發表聲明,表達對川普與蓋伯德指控的譴責,稱之為「荒謬無稽、分散社會焦點的不負責任之舉」。聲明中強調,根據2020年美國兩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最終報告,俄羅斯確實試圖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以協助川普一方,這一事實得到民主、共和兩黨一致認可,與現有指控相左。此外,歐巴馬陣營指責對手釋放不完整或片面文件,將國家安全作為政治博弈籌碼,擔憂如此行為會削弱國際情報合作,以及導致美國盟友、情報來源的信心動搖。

社群網路上的暴力威脅激增

川普於社交媒體發布AI生成的歐巴馬被逮捕影片後,社群討論區、推特(現稱X)、臉書及網絡論壇上,有關歐巴馬的死亡威脅與謾罵快速蔓延。全球反仇恨與極端主義計畫資料顯示,短短三天相關威脅留言量達數萬則,多數內容涉及人身攻擊、恐嚇,甚至鼓吹對歐巴馬實施暴力。安全專家指出,這種現象雖非首次,但此次規模大、速度快,連美國情報部門與執法單位也被迫加強舊總統安保措施。

AI生成內容與政治假資訊議題

這波爭議帶動新一輪關於AI生成影像與文字在選舉期間操作輿論之討論。自2023年美國AI深偽(deepfake)技術普及以來,專業機構多次發出警告,指AI生成內容易被用於編造名人行為證據或造假指控。本次事件,不僅煽動支持者情緒,也考驗大眾媒體與社群平台對假資訊篩查能力。全球多國與各大平台紛紛強化事實查核機制,但實際效果仍有限。

經濟與社會影響:公信力、投資環境、社會分裂

  1. 國家公信力
    • 美國政府部門及前高層的公開互指動搖社會信任基礎,智庫與社科學者一致警告,如此惡性循環將令國家體制難以運作,長遠損害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可信度。
  2. 投資環境與經濟穩定
    • 華爾街投資機構早已將“政治不確定性因素”列入美股預測分析指標。近期爭議引發的社會動盪風險提升,導致部分外資機構趨於保守,資本市場出現短線波動。此外,科技領域特別關注AI假資訊對未來選舉及監管政策的連動效應,影響科技創新和人力投資信心。
  3. 社會分裂與公共安全考驗
    • 民調顯示大多數民眾反感極端政治鬥爭,但有明顯比例選民受網路言論煽動影響,產生敵對情緒。多州執法機構已加強前總統維安措施,並介入調查煽動者身分。社會輿論普遍呼籲加強管制仇恨言論、假信息傳播,以防止進一步社會撕裂。

國際與區域比較

與歐洲、亞洲主要民主國家相比,美國近期在政治假訊息與數位暴力上的挑戰顯得格外嚴峻。歐洲自2020年以来已全面推動“網絡假訊息透明法”,要求互聯網平台主動標註和下架深偽政治內容。臺灣、日本等地則成立跨部會謠言防治中心,加強資訊素養教育並推動事實查核機制。相較之下,美國因言論自由保護強,對於假資訊與AI影像管控政策推進更為緩慢,導致高階政治人物成為虛假指控、網絡暴力受害焦點。

歷史脈絡:美國總統卸任後的安全與責任變化

美國歷任總統卸任後往往保持低調參與公共事務,僅針對重大體制與價值有所發聲。但隨著社群與數位媒體發展,已故或在世的前領導人越來越頻繁成為攻擊對象,甚至捲入刑事調查或公眾輿論風暴。歐巴馬作為美國首位非裔總統,自2008年當選起就承受過多次人身威脅與政治鬥爭,因此相關單位對此次暴力威脅風險極為重視。

各界反應與後續可能發展

民主黨多位資深議員已公開聲援歐巴馬,呼籲社群平台立即移除涉暴內容並加強監管。共和黨則呼籲進一步司法調查,強調須釐清歷任政府權責劃分。專家學者則呼籲美國社會保持冷靜、理性審閱訊息來源,勿被假資訊牽動社會對立。專業媒體與國際觀察家提醒,鑑於美國大選將至,任何政治假訊息炒作都可能激化社會動盪,進一步影響全球對美國民主選舉公信力之判斷。

結語

歐巴馬受到網絡威脅的事件,凸顯美國社會在言論自由、資訊去偽存真與政治鬥爭之間的張力。隨著2026年選舉年將屆,如何在維護民主討論空間與防範網絡暴力、政治假資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美國以至全球民主國家共同要面對的嚴峻挑戰。未來數月內,各界將關注執法機關、社群平台及政治領袖如何具體回應此波危機,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也將經受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