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面臨幫派暴力升級與遣返危機:首都九成區域失控,經濟與人道局勢惡化
幫派勢力橫掃太子港,社會秩序瀕臨崩潰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海地首都太子港約90%的地區已被幫派勢力控制,導致當地社會秩序急劇惡化,民眾生活陷入水深火熱。這波幫派暴力不僅造成嚴重人道危機,也使政府治理機能幾近癱瘓。街頭槍聲頻傳,學校、醫院、商店大多關閉,數十萬居民被迫逃離家園,尋求安全庇護。國際社會對此深感憂慮,聯合國及多個人道組織已多次呼籲加強援助並恢復治安。
經濟持續衰退,民生困境雪上加霜
海地經濟已連續六年萎縮,2024年GDP下降4.2%,2025年預計再衰退2.2%。高通膨、投資信心低迷與幫派暴力交織,導致私部門投資大幅下滑,消費能力嚴重受損。2023年人均GDP僅1,693美元,37.6%人口每日生活費不足2.15美元,貧困問題極為嚴重。
海地的主要產業包括紡織、製糖與水泥,紡織品佔出口總額85%,美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然而,近年來天災、疾病、貨幣貶值與政治動盪持續打擊經濟。旅遊業更是雪崩式下滑,2021年僅吸引14.8萬名旅客,收入僅8,000萬美元,相較鄰國多明尼加當年吸引500萬名旅客、創收數十億美元,差距懸殊。
此外,海地公共債務已達GDP的30%,國際援助資金雖然持續流入,但面對龐大基礎建設與社會服務需求,仍遠遠不足。
美國終止臨時保護身分,50萬海地人面臨遣返
美國國土安全部近日宣布,將於兩個月內終止超過50萬名在美海地人臨時保護身分(TPS)。受影響者被要求在9月前自願離境,部分人可獲得機票與1,000美元安置費。此舉引發廣泛爭議,批評者認為在幫派暴力橫行、基礎設施崩潰的當下,遣返大批海地人將進一步加劇當地危機,對返鄉者人身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許多海地裔美國人及人權組織呼籲美國政府重新評估該政策,強調現階段遣返並不切實際,甚至可能造成大規模人道災難。海地政府則表示,現有社會與經濟條件無法承受大量返鄉人口,呼籲國際社會給予更多支持。
國際合作推動中期復甦計畫,聚焦地區經濟多元化
面對嚴峻挑戰,海地政府與美洲開發銀行(IDB)、世界銀行、聯合國及歐盟共同啟動2025-2030年中期復甦與發展計畫。該計畫旨在強化私部門主導經濟成長、提升人力資本、加強法治與安全,同時推動地區經濟多元化,減輕首都壓力,建立北部等地為新興經濟樞紐。
根據最新評估,該計畫首階段需投資6.44億美元,涵蓋107項優先方案,聚焦經濟發展、基本服務、人力資本與制度建設。國際夥伴已承諾提供2.09億美元,尚需3.64億美元資金缺口。海地總理強調,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是經濟復甦,更是社會正義與人類安全的基石。
區域比較:多明尼加經驗與加勒比鄰國啟示
與鄰國多明尼加相比,海地在治安、經濟與基礎建設等多方面皆處於劣勢。多明尼加旅遊業蓬勃發展,2021年吸引500萬名遊客,創造巨大外匯收入,並帶動相關產業就業。相對地,海地因治安惡化與基礎設施不足,無法吸引外資與遊客,經濟發展受限。
加勒比地區其他國家如牙買加、巴哈馬等,則透過穩定政局、推動多元產業、積極吸引外資,逐步改善民生。這些經驗顯示,治安穩定、法治健全與多元經濟發展是區域國家擺脫貧困與動盪的關鍵。
未來展望與民眾反應
面對幫派暴力持續蔓延與遣返危機,海地社會普遍瀰漫焦慮與不安。許多居民表示,現階段最迫切的需求是恢復治安與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受訪民眾坦言,若被遣返回國,將面臨無家可歸、失業與暴力威脅,對未來充滿恐懼。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唯有多方合作、持續投入資源,協助海地重建治安、推動經濟多元化,才能逐步緩解當前危機。隨著中期復甦計畫啟動,外界期待海地能在國際夥伴協助下,逐步恢復穩定與希望。
歷史背景:從地震災難到今日困局
自2010年毀滅性大地震以來,海地歷經多次天災、政變與社會動盪。國際社會雖投入大量援助,但因管理不善、貪腐與治安惡化,重建進展有限。2021年總統遇刺事件更使政局雪上加霜,幫派勢力趁勢坐大,社會信任崩潰。這一連串歷史事件,為今日的多重危機埋下伏筆。
結語
海地當前面臨的幫派暴力升級與遣返危機,已成加勒比地區最嚴重的人道與安全挑戰之一。在國際社會與本地政府共同努力下,能否扭轉困局、重建希望,將考驗各方的智慧與決心。未來數月,海地局勢發展值得全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