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西·加巴德「深層政府陰謀」指控引發爭議:支持與質疑並存
【2025年7月23日,美國華盛頓訊】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塔爾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近日再度成為全國焦點。她公開表示正帶領情報機構對聯邦機構內部的「深層政府」現象展開調查,並且針對過去數年的重大情報行動提出質疑,要求追究相關責任人。這一系列舉動及相關發言,引發社會與政壇廣泛回應,支持與批評聲浪交織,美國各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加巴德震撼發言 揭露「深層政府」調查行動
塔爾西·加巴德於上週公開宣布,聲稱已經掌握「壓倒性證據」,指控前總統歐巴馬政府高層存在「叛國陰謀」,藉製造和操弄情報,試圖削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總統選舉後的合法性。她進一步表示,這是一場聯邦情報系統中的「深層政府戰爭」,涉及高層濫用權力,操縱輿論與國家政策。
加巴德指出,正在配合司法部門,針對涉嫌在情報審查與洩密事件中的三名高層進行刑事舉報,此外,還有11人受到內部調查,範圍涵蓋國家安全、邊境安全等高度敏感議題。據悉,部分美國地區檢察官對參與調查表達積極意願。
歷史背景:情報戰爭與「深層政府」疑雲
美國「深層政府」之說並非新鮮議題。自20世紀冷戰時期起,美國政府內部常有陰謀論與情報操控傳言。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俄羅斯干預選舉問題將美國情報界推向輿論風暴中心。根據歐巴馬時期情報機構的最初評估,俄羅斯試圖透過駭客及網路宣傳手法影響選舉,但未見直接改寫投票結果的證據。後續的評估則將重點放在俄方利用假訊息分化美國社會、影響選民觀感。
川普上任初期便多次質疑情報界的公正性,認為其調查「通俄門」乃政治動機導向的打壓。加巴德此次的公開指控,無疑是呼應並加強了過去多屆政府之間關於情報界內部運作透明度與操控力的爭辯。
各界回應:讚揚與批評並存
加巴德的舉動迅速引發政壇震盪。部分共和黨領袖,包括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力挺她的作為,認為加巴德帶頭整頓情報單位,有助於恢復國家體系公信力。 萬斯公開表示:「加巴德代表了對國家安全的堅定承諾,是本屆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然而,民主黨與部分獨立機構則多持保留甚至批評態度。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吉姆·海姆斯(Jim Himes)痛斥加巴德的「叛國」指控為「毫無根據」,並質疑其發表的報告政治色彩過於濃厚,與早前專業調查結論不符。此外,一些專家指出,目前尚無具體證據表明有高層官員直接下令篡改選舉情報。
加巴德本人亦面臨質疑其聲譽的指控。傳媒報導指她曾與真主黨高層會面,並涉及與某詐騙組織有聯繫,雖然加巴德已公開否認也未有明確證據,但此類報導無疑加重了輿論對其判斷力與中立性的懷疑。
公開聽證與傳真核查遭到挑戰
近日,加巴德多次在國會作證,其中針對伊朗核子能力的發言引起外界高度關注。川普總統曾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否定加巴德的評估,指其關於伊朗核計畫的觀點「誤導民眾」,加巴德則反擊媒體歪曲其觀點,淡化了技術細節。
這一來一往的公開論戰,不僅反映情報審查的複雜性,也揭示美國政府機構公開資訊過程中的透明化與可信度挑戰。
經濟影響評析:信任危機下的政府動盪
情報機構高層互揭疮疤,使外界對美國國家機器運作透明度產生疑慮。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下來,這可能侵蝕金融市場及企業對美基本面預期,影響國債信評、外資信心,甚至波及國安科技產業投資決策。
華爾街觀察人士指出,當前各大跨國企業紛紛強調風險管理,而政府部門內部彼此互不信任容易使政策出現反覆。對比同為先進民主國家的德國與日本,美國情報單位的高層公開互控屬於罕見,因此輿論普遍擔憂美國行政效率與國際形象正受到挑戰。
區域比較:全球情報機構透明度與爭議
與美國一樣,歐洲多國近年也曾曝出情報爭議,例如英國脫歐公投時期有關「劍橋分析」的資訊操控問題。然而,英國MI6、德國聯邦情報局、日本內閣情報調查室等高層之間較少如美國般出現將內部糾紛推向公眾、甚至交由司法調查的情形。在資訊公開與透明問責方面,部分專家認為歐洲亞洲同行雖偶有爭議,但決策層往往更強調保密協調及跨部門信任。
對於目前美國情報單位的信任危機,哈佛大學比較政治專家分析:「這種情況若持續,將削弱任何政府應對國際事務時的凝聚力與談判地位。」
民眾反應:焦慮、分歧與期待
在社交媒體與公共論壇上,「深層政府」話題討論熱度高漲。部分民眾對加巴德的調查與自信公開表示認同,認為必須徹查過往機構失誤與不當行為。也有不少人擔心政黨惡鬥、彼此指控無休止,將使美國社會撕裂更加嚴重,影響國家整體利益。
結語與後續關注焦點
塔爾西·加巴德掀起的「深層政府」之爭,已超越單純黨派對立,映照出美國國家機器權力運作下的灰色地帶。無論司法調查結果是否會讓高層官員面臨法律懲處,這場風暴勢必持續影響美國情報機構、人事信任與國內政治生態。全國與全球正密切觀察,未來幾週的相關調查進展將決定美國民主基石是否如加巴德所言「重獲民眾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