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24

聯準會主席鮑爾去留迷霧重重 政治壓力與豪華裝修風波衝擊聯儲獨立性🔥60

Author: 环球焦点
1 / 3
Indep. Analysis based on open media fromnews.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去留揚起波瀾:華府權力場緊張情勢加劇

華盛頓報導 –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簡稱「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近來是否辭職的傳聞甚囂塵上,隨著來自政界壓力逐步升高,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和政策圈高度關切。一場關於貨幣政策、聯準會獨立性,甚至美國經濟穩定性的風暴正在醞釀,鮑威爾的領導態度成為輿論與專家的焦點。

重大關鍵詞:鮑威爾辭職、聯準會主席、聯準會獨立性、鮑威爾未來、貨幣政策爭議、美國經濟前景

鮑威爾去留傳聞緣起與最新發展

自2024年下半年開始,有關鮑威爾考慮提早辭去聯準會主席職位的報導多次浮現,尤其是在受到來自特朗普陣營的公開批評後。特朗普指責聯準會貨幣政策過於偏緊,並質疑高達25億美元的總部整修計畫開支過大,同時他在公開場合多次點名鮑威爾,要求其為美國經濟陷入高通脹卻維持高利率負責。

2025年7月,聯邦房屋金融署署長比爾‧帕爾特(Bill Pulte)表示,對於傳聞鮑威爾或將辭職「感到欣慰」,理由是「這對經濟有益」。同時,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盧娜(Anna Paulina Luna)亦聲稱鮑威爾就聯準會大樓整修項目在國會作證時涉嫌偽證,並因此要求刑事調查,進一步推高這場風暴的政治溫度。

儘管輿論四起,但鮑威爾本人及聯準會均公開否認辭職傳聞。鮑威爾強調自身無不當行為,並下令對整修支出進行內部審核,宣示聯準會將堅持「根據數據決策,不受外部雜音影響」原則。至截稿時,官方尚未證實其將提早離任。

歷史背景:聯準會主席角色及任內挑戰

聯準會自1913年創立以來,主席職位一向是美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歷屆主席常須在維護通脹、穩定就業與維持美元信心三者間尋找平衡,也需在面對政界壓力時守護貨幣政策獨立性。歷史上,不乏總統要求卸任現任主席、以期影響政策走向的案例。然而,多數經濟學者和前官員認為,聯準會的獨立運作是維護金融穩定和防止短視政策的重要屏障。過去諸如沃克(Paul Volcker)、伯南克(Ben Bernanke)等主席,皆曾在經濟動盪、外部壓力或重大金融危機下,堅持以專業和審慎態度決策。

2018年出任主席的鮑威爾,原由川普提名,但之後兩人間關係轉折,總統多次公開批評其政策方向。鮑威爾歷經疫情衝擊的超寬鬆貨幣政策、2022年以來高通膨後的持續升息週期,以及地緣政治衝突下的金融風險應對。每次聯準會議和主題演講,都牽動全球資本流動與資產配置。

經濟影響與市場反應:不確定性下的波動

當有關鮑威爾可能辭職的消息浮出市場時,合約賭盤Polymarket上與其去留相關賠率一度急升,反映市場對高層人事動盪的敏感度。不過隨後賠率逐漸回落,突顯投資人對流言真實性仍存保留態度。

美國主要股市在傳聞期間短線波動,但尚未出現系統性拋售;美國公債殖利率則伴隨通脹預期小幅變動。部分華爾街分析認為,若鮑威爾提早離任,短期內將加大市場對利率政策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加深美國國債、市場與國際資本對聯準會維穩能力的疑慮。長期來看,聯準會的政策連貫性與專業權威尤為關鍵,任何外力插手政策的現象,都可能撼動其國際聲信。

在主流經濟學家間,觀點並不一致。知名經濟學者伊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認為,若主席因政治壓力辭職,反倒可能表現出聯準會抵抗干預的決心,有助於維護其獨立性。相對地,前聯準會決策成員則提醒,現任主席若非正常輪替離職,恐對央行公信力造成打擊,削弱鷹派或鴿派政策的正當性。

區域比較:美國與全球央行的領導續任與獨立性

對比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聯準會主席去留與獨立性問題具有高度象徵意義。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英國英格蘭銀行等機構同樣強調高層領導獨立決策的重要性。以近期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為例,盡管同樣面臨經濟與政界夾擊,但始終維持務實與自主決策,獲得國際市場普遍認可。

亞洲各國央行(例如台灣中央銀行、日本銀、日本銀行)則多尊重行長任期期限,罷免或提前離任極為罕見。央行專家普遍指出,中長期經濟發展及通膨控管有賴政策可預期性與專業獨立,過度政治介入往往適得其反,易引發資本流失、通脹失控及匯率劇烈波動。

美國民意與專業界反應

美國民意對聯準會主席波動有所反應,特別是在個人財富、房貸利率、就業等議題高度相關時。近期鮑威爾去留話題成為主流社群媒體及新聞討論熱點,一部份人士要求更換決策層以「順應民意」調整政策,另一部分則擔憂專業央行遭受干預將引來長久傷害。民間分析人士普遍呼籲,無論領導班子如何演變,聯準會必須以數據和經濟實況為依歸,避免決策淪為政治工具。

鮑威爾回應與聯準會未來展望

在多番質疑聲中,鮑威爾多次對外強調:「聯準會唯一目標是根據事實與數據執行雙重任務:確保最大就業與穩定物價。」他表示,隨著經濟改善、通脹逐步回落,聯準會將靈活調整利率政策,避免過度收緊也防範通膨重燃。

目前,今年底及2026年主席任期完結前聯準會仍將面臨許多重大的經濟與政策抉擇。包括利率調整、金融監管方向,以及對內部治理(如總部工程開支審查)等皆需審慎處理。假如鮑威爾任內出現異動,預計美國政府將迅速推派新主席人選,但新領導人必須在政策連貫與市場信任間尋找平衡。

總結

鮑威爾辭職風波不僅反映當前三權分立社會下政策壓力與金融市場神經敏感,也凸顯全球主要央行決策層穩定性的極端重要性。面對外部爭議與內部監督,聯準會在專業、獨立與公開間尋覓新平衡,將深刻影響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秩序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