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員馬西推動解密愛潑斯坦文件 要求國會在休會前投票
華盛頓報導—美國肯塔基州眾議員湯瑪斯・馬西(Thomas Massie)近日大力推動解密與億萬富翁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相關的所有機密文件,呼籲國會對其跨黨派法案進行表決。馬西強調,完全公開「愛潑斯坦文件」不僅是對受害者伸張正義的關鍵舉措,也順應了美國社會對透明度的強烈期盼。民調顯示,高達79%美國民眾支持公開相關文件。然而,現階段僅有16位國會議員已署名支持該提案。馬西更進一步提出「強制出席請願書」(discharge petition),試圖迫使國會領導層將議案交付表決。
透明法案推動背景
馬西與來自加州的民主黨眾議員羅・卡納(Ro Khanna)共同發起該法案,強調不分黨派、為公共利益發聲。馬西在公開信及多場訪談中歷數愛潑斯坦案件對美國信任機制的傷害。他指出,截至目前,公眾對案件諸多環節仍存重大疑慮,包括愛潑斯坦在2019年監獄自盡過程中的種種爭議,以及外界對其涉嫌犯罪網絡完整性的質疑。
這份「解密愛潑斯坦文件」法案內容明確要求執法與情報部門將所有調查檔案全面公開,並設計保護隱私的條款,防止再次造成傷害。馬西強調,只有公開真相,才能讓受害者及其家屬獲得最低限度的正義,也才能修復社會對政府誠信的信心。
美國民意與國會態度形成對比
根據最新民調,絕大多數美國人強烈要求揭露愛潑斯坦案的所有文件細節,顯示「透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主流民意。馬西在記者會直言:「我們的選民有權知道真相,受害者也有權獲得公道。繼續遮掩只會削弱人民對民主機制的信任。」
儘管如此,國會內部態度相對保守。目前,僅有16名議員簽署支持此法案。面對領袖可能的拖延,馬西本週發起強制出席請願,這一程序性動作可讓議員越過議長將法案直接送交全體表決。他希望能在國會夏季休會前推動投票,並已公開致函眾議院議長強森(Mike Johnson),呼籲在休會前針對法案完成表決。
愛潑斯坦案的歷史背景
傑佛瑞・愛潑斯坦是金融界知名富豪,因捲入組織性人口販賣及性侵等跨國案件而臭名昭著。早在2008年,愛潑斯坦便因性犯罪被判刑,但2019年又因新一輪聯邦調查被控涉及更龐大的性犯罪網絡。根據多位受害者及媒體報導,愛潑斯坦與多位國際政商名流過從甚密,其死於曼哈頓監獄的情節更引發諸多陰謀論。美國社會廣泛懷疑,部分關鍵證據與「客戶名單」遭到掩蓋,並批評執法部門未徹底交代詳情,進而激起近年來要求公開的浪潮。
馬西議員的堅持與政壇回響
馬西在推動透明法案過程中,面臨來自部分共和黨高層的壓力。白宮及黨內一些領袖則試圖淡化愛潑斯坦議題,甚至批評相關行動為「無足輕重的炒作」。然而,馬西表態絕不退讓,「國民對這起案件有權知道全部真相,國會不能再做縮頭烏龜。」本週他於肯塔基及全美多個政論節目上直言,國會若拒絕投票,終將失去民心。
據美國各大媒體報導,馬西這一舉措贏得不少基層選民以及維權團體的支持。社交媒體與網絡論壇上,數十萬網民積極參與話題討論,聲援馬西要求「還原案件全貌」的主張,也批評現任體制妨礙資訊公開。
美國對透明政治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針對愛潑斯坦案資訊公開的討論具有深遠的經濟與社會意義。第一,資訊公開有助於提升公民對司法體系和政府運作的信心,進一步穩固市場、激勵投資,降低政治不確定性。第二,透明度的提升可有效預防官員濫用職權,促使各級公職人員合規辦事,減少執法資源的浪費。
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多家美國民間監察組織提出,若政府能徹底解密愛潑斯坦所有案件文檔,將有助於樹立司法問責新典範,促使未來類似案件能有更多制度性改革。相較於過去幾十年高知名度刑案多數調查結果遭封存,這次案情的突破性公開,很可能成為美國政府投身透明政治、提升治理效能的代表性案例。
與其他地區的比較與啟示
美國社會對重大犯罪案件資訊公開的訴求,與歐美先進國家議會的制度改革趨勢高度一致。以英國「吉米·沙維爾案件」為例,因媒體深度追蹤及政府推動調查報告公開,成功重塑犯罪調查與詳細陳述受害者權益的社會氛圍。德國、法國等國家也陸續修訂相關法規,以確保偵查與審理過程的關鍵檔案可在合法範圍內公開,防止重大失誤或黑箱作業。
然而,與美國目前僅有有限議員表態支持形成鮮明對比,歐美多國立法機構對於歷史性案件的資訊披露法案往往能獲得更高議會支持率,顯示美國在推動國會透明度進程中仍有提升空間。
未來展望與案件進一步發展
目前,馬西議員與其盟友持續動員更多眾議員加入法案行列。隨著社會輿論日益高漲,預計國會在未來幾周內將不得不正面回應這股資訊透明的社會動能。各大政論節目也持續關注法案進展,維權團體與法律學者則呼籲,能否徹底解密愛潑斯坦文件,將成為美國民主治理再出發的關鍵指標。
法案如獲通過,美國將在全球司法透明議題立下範例;如遭否決,則恐進一步削弱國會公信力、加劇社會不信任。事件後續進展,勢必牽動全美社會及全球媒體目光。
結語
湯瑪斯・馬西帶領的「解密愛潑斯坦文件」國會法案,已經成為檢驗美國民主制度透明度和治理能力的標竿事件。隨著公眾期待與壓力日增,國會何時投票與最終表決結果,不僅影響案件本身,也將對美國未來的司法與政治文化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