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质疑偏见与政策方向
华盛顿,2025年7月22日——美国政府于今日正式宣布,将于2026年底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此举被特朗普政府归因于该组织“对以色列的偏见”、对多元平等包容(DEI)政策的支持,以及接纳“巴勒斯坦国”为成员国。此举是特朗普总统任内的第二次退出,凸显了美国与国际多边机构不断紧张的关系。
历史背景:美教科文组织关系反复
自1946年作为创始成员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来,美国与该机构的关系多次经历波折。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曾以管理不善与政治化为由首次退出。此后,随着冷战结束及国际合作诉求上升,克林顿政府于2003年推动美国重返该组织。
2017年,特朗普在其第一次总统任期内再度撤出,理由同样指向教科文组织“反以色列偏见”。2023年拜登政府带领美国重回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修复与多边机构的关系。然而,2025年年初特朗普再次上任后,美方对国际机构的支持迅速降温,再次决定退出教科文组织。
退出原因与美方表态
据白宫发言人透露,本轮退出决策源于90天内部审查。特朗普政府批评教科文组织“支持与美国家庭价值观相悖的分裂性政策”,并指出接纳“巴勒斯坦国”成员资格严重违背美国一贯立场,同时加剧了该组织内部“反以色列言论”的扩散。国务院相关官员表示,教科文组织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性别平等和气候治理等主张,也被美方批评为“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议程”。
国际反响与机构回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表示,对美国的决定“深表遗憾”,但强调该机构已为此准备,并已在财政上作出调整,以保障核心项目的稳定推进。她指出,美国提出的理由“与七年前别无二致”,且“当前政治紧张局势已大为缓和,教科文组织已成为多边共识与实质行动罕有的国际论坛”。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达对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他在社交平台表示:“美国的退出不会削弱我们捍卫科学与文化的承诺。”与此同时,以色列外交部则对美方举动表示欢迎,感谢华盛顿“在道义和领导力”上的支持。
经济与合作影响
美国历来是教科文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自2011年教科文组织批准“巴勒斯坦国”成为成员国起,美国因国会相关法律暂停缴纳会费,导致该机构长期遭遇资金紧张。此次再次宣布退出,意味着资金缺口将长期化,影响部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性别平等,以及科技合作等项目的推进。
不过,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加大资源多元化力度,积极与欧盟、中东、东亚国家等加强合作与资金筹措。总干事阿祖莱强调,机构财政结构已变得“更加稳健”,部分项目已提前预案应对美方资金悬缺风险。
全球与区域对比
美国并非首个与教科文组织关系生变的主要成员国。英国曾在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因类似问题退出并最终重返。对比之下,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始终坚定支持教科文组织,并通过提供人员、资金、技术与专家协助,提升自身国际软实力。
尤其是中法等国,近年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教育合作项目,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填补美方影响力退潮带来的复合型空白。
美国国内外舆论与未来展望
美国国内对退出决策意见分歧。一部分观察者批评此举损害美国在全球人文、科学与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弱化对人工智能、网络治理、全球遗产保护等议题的主动性与影响力。相反,支持者认为面对“反美偏见”与“意识形态冲突”,美国退出是对核心利益和价值观的坚守。
有分析人士指出,鉴于美国全球文化与科技软实力的长期积累,退出教科文组织不会立即削弱其国际影响,但事实上美方在全球性倡议中的实际合作空间将面临缩减,对其高等教育、学术交流、青年人才项目等带来潜在不利后果。
结语
美方宣布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昭示着全球多边体制下大国参与与利益分歧的现实。对于致力于可持续多边合作、文化传承和教育科技进步的国际社会而言,这一举动既带来短期的不确定性,也为其他主要经济体、区域性组织提供了填补合作真空的历史性机遇。在国际治理格局深刻变迁之际,教科文组织的未来走向和全球教育、科技、文化协作新格局,有待持续观察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