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訴法院駁回美聯社重獲白宮採訪權請求 總統記者會媒體准入爭議浮上檯面
2025年7月22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做出裁決,拒絕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關於恢復參與白宮總統活動採訪資格的緊急請求。這項判決維持了今年稍早由三名法官組成的裁決小組原議,即暫時不允許美聯社重返白宮記者會場域,直至法院對案件的實體爭議做出最終判決。這起訴訟不僅牽動美國新聞自由與政府透明度的敏感神經,也讓媒體採訪權的界線再次成為社會焦點。
事件背景:從資格撤銷到司法訴訟
今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以美聯社拒絶統一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為由,撤銷美聯社記者參與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小型記者會、空軍一號等場合的採訪資格。美聯社認為政府的作法侵犯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新聞自由,旋即向聯邦地方法院提出訴訟,並在今年4月贏得初審勝利。然而,特朗普政府隨即提出上訴,獲得上訴法院裁准暫緩執行地方法院判決,使得美聯社無法立即恢復進入白宮核心場域採訪。
7月22日的裁定,意味著上訴法院拒絕立即恢復美聯社的採訪權,案件實體爭議將於今年秋季再次開庭審理。美聯社發言人Patrick Maks表示:「我們對今天的程序性裁決感到失望,但仍關注於支持言論自由的下級法院意見,並將繼續在法律途徑上爭取權益。一如我們始終強調,媒體與公眾擁有不受政府報復的言論自由基本權利。」
法律爭議核心:政府權限與新聞自由的拉鋸
這起訴訟的核心,在於美國政府是否有權限基於媒體報導內容或立場,決定是否開放特定新聞機構進入白宮核心採訪場合。美聯社主張,政府排除特定媒體具有「觀點歧視」嫌疑,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對新聞自由的保障。然而,上訴法院本次裁決並未直接論斷實體爭議,而是維持程序性暫緩,允許白宮在案件審理完成前,持續管控媒體准入權限。
此一裁決延續了美國法律實務上對於「白宮是否屬於公共場域」的模糊地帶。最高法院此前判例多認定,政府機關對於「有限空間」活動有較大管理權,但仍不得基於觀點歧視限制媒體進入。此案未來若進入最高法院,將可能成為釐清媒體採訪權界線的重要判例。
經濟影響:新聞業競爭與公眾知情權
美聯社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通訊社之一,其採訪權限受限不僅影響自身新聞產製能力,也間接牽動美國乃至全球媒體生態。白宮記者會向來是獲取總統第一手言論、政策方向的重要管道,主要媒體若長期遭排除,將削弱多元聲音與資訊透明度,進而影響公眾對政府決策的監督能力。
同時,此案也凸顯數位時代下,新聞機構面臨的營運壓力。傳統媒體仰賴重大政治場合的獨家内容維持影響力與訂閱經濟,若准入權長期受限,可能加速新聞業集中化,不利於中小型媒體與地方記者參與國家級新聞議程,進一步影響媒體多樣性與民主監督功能。
區域比較:國際媒體准入實務與規範
若將視野拉至國際層面,媒體准入權的爭議並非美國獨有,但各國規範與實務差異顯著:
- 台灣與東亞:在台灣,總統府記者會採訪資格主要由記者團體與府方協調,實務上鮮少因報導内容或立場撤銷媒體資格。日本、韓國等民主國家,儘管偶有官方與媒體摩擦,但直接撤銷主要媒體採訪權的案例罕見。
- 歐洲:多數西歐國家已將媒體自由視為憲法層級保障,政府管控媒體採訪資格的空間極其有限。北歐國家更以資訊透明著稱,媒體可依法申請取得各級政府核心文件與場合。
- 威權國家:中國、俄羅斯等國媒體准入完全由官方掌控,國家通訊社與黨媒享有絕對優先權,獨立媒體與境外記者常遭排除或嚴格審查,與美國當前的爭議性質截然不同。
美國案例的特殊性在於,其憲法雖明文保障新聞自由,但實務上仍容許政府對「有限空間」活動行使管理權,導致准入資格成為政治角力戰場。未來若法院最終支持美聯社主張,將強化美國媒體在民主社會中的第四權角色;反之,則可能為政府管控新聞自由開出先例。
社會反應與業界動態
美聯社採訪權遭拒的消息傳出後,美國新聞界普遍表達擔憂。美國新聞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發布聲明,呼籲政府應尊重媒體獨立性,避免因報導内容差異而懲罰新聞機構。多家主流媒體社論指出,此案攸關公眾知情權與民主體制健全,法院應審慎釐清界線。
另一方面,白宮並未對最新裁決做出即時回應,但近期已針對不同媒體實施差異化准入政策。例如,就在裁決前夕,白宮亦以報導不實為由,拒絕《華爾街日報》記者登上空軍一號採訪特朗普出訪行程。這種「選擇性准入」模式引發業界質疑,是否形同變相的新聞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社攝影記者目前已漸次獲准返回部分場合,但文字記者仍遭嚴格限制,反映白宮在媒體管控上的技術性調整。然此種「分類排除」作法,仍無法消除媒體對政府干預新聞自由的疑慮。
歷史脈絡:白宮與媒體的世代互動
美國總統與媒體的關係,向來存在合作與對抗的雙重性。從尼克森時代的「深喉」事件、到歐巴馬任內強化自媒體溝通,白宮記者會一直是美國政治新聞的核心場景。然而,特朗普就任後,多次公開批評主流媒體報導,甚至創造「假新聞」一詞,使得白宮記者會的互動更趨緊張。
歷史上,白宮撤銷特定記者採訪資格的案例極其罕見,通常僅發生在涉及國家安全或記者行為失當等極端情況。此次美聯社因報導用詞遭排除,被視為前所未有的「內容審查」,不僅衝擊業界慣例,也挑戰了美國新聞自由的底線。
未來走向:司法途徑與公眾監督
本案下階段將由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於今年秋季審理實體爭議,不排除雙方最終上訴至最高法院。美聯社已表明將堅持訴訟,強調此案攸關所有媒體與公眾的言論自由權。未來數月,美國新聞界、法律界與公民團體預料將持續關注此案發展,並呼籲政府確保媒體採訪權不受政治干預。
同時,公眾對白宮透明度與政府問責的期待,也將隨本案進展受到檢驗。在數位時代,民眾除了仰賴傳統媒體,也透過社交平台獲取資訊,但主流媒體的核心採訪權若遭削弱,可能加劇資訊碎片化與假訊息流竄,不利於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
結論:新聞自由、政府透明度與民主鞏固
美聯社白宮採訪權訴訟,不僅是一起媒體與政府的法律爭端,更是檢視美國民主制度健全度的重要指標。法院最終如何權衡政府管理權與新聞自由,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美國媒體生態與公眾知情權。在全球資訊戰與假訊息挑戰加劇的今天,保障媒體多元與獨立,仍是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
此案發展也將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美國新聞自由實況的重要窗口。無論判決結果如何,媒體、政府與公眾的三方互動,都將持續形塑美國民主的韌性與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