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Prime Day消費下滑14%,股價重挫——電商巨頭面臨新挑戰
Prime Day首日銷售驟降,亞馬遜股價應聲下跌
2025年7月8日,美國西雅圖——亞馬遜(Amazon, NASDAQ: AMZN)於本週Prime Day開場首四小時內,消費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4%,消息一出,亞馬遜股價隨即下跌約2%,引發投資人對消費者信心及電商巨頭成長動能的疑慮。
根據Momentum Commerce針對亞馬遜平台上50個品牌的銷售數據分析,這一跌幅顯示即使亞馬遜持續創新,包括將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於物流機器人、突破百萬台機器人部署等,仍難以抵消消費動能的意外降溫。這一現象不僅影響亞馬遜本身,也反映出整體電商產業在經濟壓力下的集體挑戰。
Prime Day歷史演變與消費行為變化
自2015年首度舉辦以來,Prime Day已成為亞馬遜每年最重要的促銷活動之一,吸引全球數億Prime會員搶購。2019年起,活動由一天延長至兩天,2024年更擴大至四天,2025年繼續維持四天促銷,意在讓消費者有更多時間選購與比價。
然而,活動天數拉長也帶來新變數。過去消費高峰集中於首日早晚及次日晚間,現今消費者則傾向等待更深折扣,或分散購買時機,導致首日銷售不再如以往般強勁。此外,部分消費者因通膨與關稅疑慮,購物態度轉趨謹慎,選擇觀望或優先購買生活必需品。
經濟環境與區域比較:美國與全球電商市場
2025年美國經濟持續面臨通膨壓力,加上中美貿易摩擦造成部分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信心受到影響。亞馬遜雖未公開Prime Day實際銷售額,但Adobe Digital Insights預測,2025年7月8日至11日的全美線上銷售總額將達2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4%。儘管如此,增長動能主要來自多家零售商同步舉辦折扣活動,而非亞馬遜單一平台。
與亞馬遜競爭的美國零售巨頭Walmart、Target等,今年同樣延長促銷天數,並將線上線下優惠同步,搶攻消費者荷包。Walmart今年首次將夏季促銷延長至四天,Target則維持去年價格,主打開學用品低價策略,進一步分散消費者注意力與預算。
在歐洲與亞洲市場,亞馬遜雖持續擴展Prime Day規模,但面臨當地競爭對手如阿里巴巴「雙十一」、京東618等大型促銷活動夾擊,消費者選擇更多元,促使亞馬遜必須調整區域行銷策略以維持市佔率。
技術創新與未來布局:AI機器人與太空科技
儘管Prime Day表現不如預期,亞馬遜近年來在自動化與人工智慧領域持續投入。2025年,亞馬遜物流中心內部署的機器人數量突破百萬台,生成式AI技術進一步優化包裹分揀與配送效率。此外,亞馬遜正積極測試人形機器人於最後一哩配送,期望以創新科技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服務品質。
市場亦傳出亞馬遜有意投資太空通訊科技公司AST SpaceMobile(NASDAQ: ASTS),以強化全球物流網路與衛星通訊佈局。這一動作顯示亞馬遜除電商本業外,正尋求多元化發展,應對未來產業變局。
投資人反應與產業展望
Prime Day銷售下滑消息一出,亞馬遜股價在7月8日盤中一度下跌2%,投資人對公司短期營收與獲利前景產生疑慮。分析師指出,儘管亞馬遜長期具備技術與規模優勢,短期內仍需面對消費者信心疲弱、競爭加劇與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戰。
部分第三方賣家因關稅與成本壓力,選擇不參與今年Prime Day折扣,寧願短期銷量下滑,也要保護利潤率。這一現象顯示亞馬遜生態系統內部也在調整策略,尋求長期穩健發展。
公眾反應與消費趨勢
社群媒體與消費者論壇上,不少用戶反映今年Prime Day「折扣不如預期」、「熱門商品缺貨」或「促銷活動過於分散」,部分人則表示會觀望至最後一日才下單,等待更大優惠。專家分析,消費者愈發精明,善用比價工具與現金回饋,促使零售商必須精準鎖定目標族群並優化促銷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今年針對18至24歲年輕Prime會員推出5%現金回饋優惠,試圖吸引Z世代消費力。這一舉措反映亞馬遜積極拓展年輕客群,為未來會員基礎打下基礎。
結語:亞馬遜如何應對新時代電商挑戰?
2025年Prime Day首日銷售下滑,突顯亞馬遜與全球電商產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面對消費習慣改變、經濟壓力與技術創新浪潮,亞馬遜未來能否以AI自動化、全球物流與多元化布局維持領先,將成為產業觀察重點。投資人與消費者都在關注,這家電商巨頭如何在變局中穩健前行,開創下一個十年成長新局。